香港醫護人手短缺是長期問題,政府或針對牙醫、護士提出多項措施增加人手,包括引入非本地培訓人手。既然問題存在已久,而一直未能解決,我們認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護是其中一個方案,但也必須顧及病人的切身感受,因此把關工作必須做好,畢竟本港需要人才,但不要濫竽充數,同時也需要協調好兩地醫護的文化層面等差異,才能達至相輔相成效果。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今日討論政府建議修訂《護士註冊條例》,將從三個途徑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包括在特別註冊下,非本地培訓護士如在一間或多於一間指明機構全職受僱一定年期,並獲確認為表現滿意及稱職,就有資格在香港正式註冊,毋須參加執業考試。與此同時,醫務衞生局建議修訂《牙醫註冊條例》,包括本地牙科畢業生日後要先在衞生署、醫管局或其他醫衞局局長指定機構,實習一年才可正式註冊;強制本地培訓全科牙醫正式註冊後,要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初步建議為兩年。當局強調,提出要求本地培訓的非專科或專科牙醫,獲正式註冊後須於公營系統服務一定年期的建議屬初步構思,當局會充分聽取業界意見再決定具體方案。
政府同時建議增設途徑,引入非本地培訓牙醫,包括以有限度註冊或特別註冊方式來港的牙醫,規定在指定機構服務滿五年,表現令人滿意,可免試或只需參與臨床試,就可正式註冊。
我們認為,本港醫護人手長期短缺,引入非本地培訓人手也當真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之一,但箇中細節尚需要多作考慮。最貼身層面一定是病人本身的感受,畢竟病人正要直接面對醫護,因此必須需要有絕對的信任才行,因此把關工作必須做好,畢竟本港需要人才,但不要濫竽充數。
除此之外,當局也需要協調好兩地醫護的文化層面等差異,才能達至相輔相成效果。始終來港的都是人才,如果真的有相關醫護來港,就不要區分本地抑或非本地,也就要分配他們到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而不是給他們處理「執頭執尾」的工作,例如量一下血壓等。不要歧視與偏見,一視同仁,才能達至相輔相成效果,這也才是讓市民受惠最大的做法。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