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行各業近年湧現人手短缺問題,在此情況下「補充勞工計劃」獲優化,涵蓋範圍及運作均有所轉變。勞工處在今年9月推出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勞工及福利局昨日指出,勞工處暫時合共收到1,113宗申請,涉及申請輸入12,745名勞工,包括侍應生、廚師、售貨員及保安員等。行業面對人手短缺問題是不爭事實,不過輸入外勞也有其限制,例如成本或會增加,相關業界應研究多元化方案應對,科技輔助或可成為其中一條途徑。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表示,勞工處在今年9月4日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當中包括暫停執行該計劃下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容許「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以外其他行業的企業有較大彈性申請輸入勞工。局方透露,由9月4日至10月31日,勞工處共收到1,113宗「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申請,涉及申請輸入12,745名勞工,當中7,255名勞工屬於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26個職位類別。
當局指出,申請之中包括侍應生3,044人、廚師2,813人,售貨員及保安員分別有1,033及908人,還包括清潔員、貨倉管理員等其他職位的勞工。
輸入外勞當然能夠紓緩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但也非萬試萬靈。有僱主便曾經指出,能夠申請輸入外勞當然歡迎,但同時關注申請需時、外勞住宿成本高等問題。
我們認為,要應對人手短缺情況,相關行業應研究多元化方案應對,而科技輔助或可成為其中一條途徑。以餐廳為例,侍應生方面某程度而言是試出了彩虹。近年來,本港不少餐廳已經因應新冠疫情等因素,而改為讓客人掃瞄二維碼落單,食客根本毋須召喚侍應,手執一部智能手機已可自行點選食物與餐飲。對於食店而言,這可避免了人手不足的尷尬,對食客來說也可免卻落錯單時的爭議情況。除此之外,部分餐廳甚至添置了一、兩台機械人協助送餐,儘管送餐可能比侍應生花較長時間,但至少仍能在本港複雜的餐廳環境下運作,算是不錯的嘗試。
當然,並非各行各業都適合引入科技解決人手短缺問題,但至少可以先思考一下,踏出第一步總比放棄治療好。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