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 13日
星期五
   | 氣 溫 : 19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中國外交部:堅決反對搞小集團政治作法 美日同意強化同盟關係對抗中俄
發佈日期 : 2024-04-12

毛寧稱,美日關係不應針對他國或損害他國利益。
拜登(右)與岸田文雄(左)舉行聯合記者會。
毛寧稱,美日關係不應針對他國或損害他國利益。
拜登(右)與岸田文雄(左)舉行聯合記者會。

【本報記者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雙方同意強化美日同盟以著眼於對抗中國及俄羅斯。與此同時,日本今年底將啟動統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將強化駐日美軍配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美日關係不應針對他國或損害他國利益,不應破壞區域和平穩定。中方堅決反對抱持冷戰思維、搞小集團政治的作法,堅決反對製造和激化矛盾、損害他國戰略安全和利益的言行。

岸田文雄繼續訪問美國,拜登在白宮與岸田舉行首腦會談。兩人舉行了歷時兩小時的會談,之後舉行聯合記者會。岸田文雄在記者會上表示,與拜登談及了兩岸問題,強調絕不接受試圖以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與美國會繼續聯手應對,包括來自中國的挑戰。他指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顯示,今日烏克蘭的情況,明日可能出現在東亞地區,但會持續與中國對話,呼籲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

美日之後發表聯合聲明,批評中國在東海與南海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稱中國最近在南海的危險及升級行為,以及破壞其他國家近海資源開採,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美日將與夥伴合作,維護海上安全。美日強調,對台灣的基本立場不變,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全球安全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美日堅決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會繼續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堅定不移支持烏克蘭,並再次呼籲俄羅斯立即無條件完全從烏克蘭撤軍,絕不接受俄方在戰爭中威脅或使用核武。聯合聲明談及朝鮮,強烈譴責平壤開發彈道導彈計劃,呼籲平壤在不設條件下重返外交渠道。

今年底提升駐日美軍層級

兩國又同意整合美日的聯合指揮架構,強化自衛隊與駐日美軍的合作。美國將配合日本年底啟動的「統合作戰司令部」,強化駐日美軍司令部體制,將駐日司令升格為上將,並把制定聯合訓練計劃的功能、作戰部隊的有限指揮權,賦予駐日美軍。美日將舉行定期磋商,促進共同開發和生產導彈等防衛裝備品,並完善機制,讓日本企業參與美軍艦船與飛機大規模維修。至於拜登與岸田文雄,隨後會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舉行美日菲峰會。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日不顧中方嚴重關切,在台灣、涉海等問題上對中方抹黑攻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有關方面提出嚴正交涉。她強調,美日關係不應針對他國或損害他國利益,不應破壞區域和平穩定。中方堅決反對抱持冷戰思維、搞小集團政治的作法,堅決反對製造和激化矛盾、損害他國戰略安全和利益的言行。

毛寧指出,一個中國是歷史事實和國際共識。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許任何外部勢力干涉。美日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均向中方作出鄭重承諾,特別是日本還負有對台灣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嚴重歷史罪責,尤其應該重信守諾、謹慎慎行。中方敦促美方把拜登關於美國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落實到行動上。至於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無可非議。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將堅決應對侵害中國主權的不法行為。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方願繼續透過對話協商與相關當事人妥善處理涉海問題,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

她強調,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構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決不允許任何國家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抹黑中國形象,將堅決捍衛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致力於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和持久繁榮。

您可能有興趣:

1
特朗普續質疑選舉存舞弊風險 賀錦麗籲選民拒絕仇恨 美國大選今投票初步結果或稍遲公布

2
歐盟對華電動車反補貼終裁措施 中方將起訴至世貿爭端解決機制

3
傳伊朗利用更強彈頭報復以色列

4
印尼火山噴發 釀10死

5
強調保護主義無前途 普惠包容經濟全球化符合各方利益 王毅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明顯違背世貿規則

6
有民調顯示賀錦麗領先特朗普縮窄至1個百分點

7
韓國估計逾萬名朝鮮士兵身處俄羅斯

8
傳美國推動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停火60天

9
多名高層疑遭以軍擊殺 以色列稱真主黨已變群龍無首

10
中國將向黎巴嫩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11
王文濤與雷蒙多通話 中方促美方及早取消對華企業制裁

12
2科學家奪諾貝爾物理學獎 表揚對人工智能貢獻

13
中方強烈譴責恐怖主義行徑 要求巴方緝拿兇手並依法嚴懲 中資企業車隊巴基斯坦遇襲2中國公民死亡

14
內塔尼亞胡稱必須向敵人反擊

15
2美國科學家奪諾貝爾醫學獎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