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大都會,能源供應至關重要,穩定可靠的電力市場對本港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及民生安居起舉足輕重作用。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開幕禮昨日舉行,意味本港天然氣供應更趨多元化,同時代表能源供應更加穩定,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之一。與此同時,有關設施也有助本港減少碳排放,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由此可見,接收站的正面影響將是長遠而深入,值得港人更重視。
中電、港燈合作於香港水域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站位於本港西南水域,是本港首項同類設施。接收站採用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技術,液化天然氣經再氣化後,天然氣會經由接收站兩條海底輸氣管道,分別輸送到中華電力龍鼓灘發電廠和港燈南丫發電廠作發電用途。至於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其液化天然氣儲存容量達26.3萬立方米,用於接收、儲存及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
當運送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停靠接收站碼頭,液化天然氣會經碼頭設施卸載至長期停泊在碼頭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這艘船會將液化天然氣暫時儲存,在有需要時利用船上的再氣化裝置將液化天然氣進行再氣化,還原至氣體狀態,天然氣會經由海底天然氣管道運往發電廠作發電用途。
接收站讓本港天然氣供應更趨多元化,同時代表能源供應更加穩定,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之一。與此同時,有關設施也有助本港減少碳排放,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政府在2021年10月發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帶領香港邁向碳中和。根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的四大減碳策略涵蓋以下目標和措施,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以及全民減廢。
事實上,減少對化石燃料發電的依賴,增加清潔能源在發電燃料中所佔比例,有助達至碳中和的目標,不過發電的低碳轉型無可避免會導致發電成本增加,帶來更大的電費上調壓力。接收站正好確保香港能源供應更可靠、更多元,亦有助推動電力價格更穩定。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