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1月 29日
星期三
   | 气 温 : 23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儿童自杀问题须正视 成人应用耳朵多聆听
发佈日期 : 2021-11-25


儿童死亡个案检讨委员会日前发表第五份有关预防儿童死亡事故的报告,检视2016至2018年发生的259宗儿童死亡个案,当中59宗属自杀个案,仅次于自然死亡,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部份个案涉及因家长没收手机,也有儿童相信死后可以重生。我们认为,在成人眼中「芝麻绿豆」的事,也许是儿童的大事,既然出发点不一样,成人绝不适宜事事否定,反而应多用耳朵聆听儿童的声音,才是应当所做的事。至于儿童死亡个案检讨委员会的报告相当详细,并提出多项建议,盼望政府能多加重视,协助实践当中可行的建议。

报告日前发表,检讨委员会主席邓丽华在记者会上表示,儿童有权生活在安全的环境,并在其脆弱年龄得到保护,而任何儿童的死亡都令人心碎,也是家庭和社区的悲剧。她希望检讨委员会的工作,能帮助防止这些可避免的儿童死亡事故。说「教育压力大」,说「成长感孤独」,这些都固然变得像是老生常谈,但报告仍有值得关注的内容。检讨委员会自杀个案小组召集人邓振鹏说,在58宗自杀个案之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而佔最多的年龄层为15至17岁。

他表示,超过70%儿童自杀原因为学业压力,其次为家庭问题,强调「自杀是复杂行为」,上述非直接导致儿童自杀原因。他续称,有四宗个案涉及沉迷手机或网上游戏,被家长删除游戏或没收电话等阻止继续使用,激发其自杀之路。他说,儿童沉迷打机或反映有情绪困扰,试图逃避压力,唿吁家长改善亲子关係,了解儿童情绪及困扰。

我们认为,在成人眼中「芝麻绿豆」的事,也许是儿童的大事,既然出发点不一样,成人绝不适宜事事否定,反而应多用耳朵聆听儿童的声音,才是应当所做的事。正如邓振鹏所说,儿童沉迷打机或反映有情绪困扰,试图逃避压力,家长应该多听听儿童声音,多关心儿童情绪及困扰。

除此之外,有关预防儿童死亡事故的报告,已到了第五份,专家们在每份报告之中均详细地交代了大量建议,例如在今份报告,便就自杀个案合共提出了22项建议,分别致予教师、专业人员、父母及学生关于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自杀,


当中包括:提醒教师对学生在文字或艺术作品中表达的困难提高警惕;提高教师的警觉性,让他们意识到作出侵略或破坏行为的儿童可能已出现精神问题,有需要接受治疗及寻求专业介入;加强跨专业协作,监察有较高自杀风险的儿童;加强教导父母如何处理子女沉迷上网和网上游戏,以及教导学生认真看待同学的自杀徵兆。此外,学生于一些关键时期需要特别关注,例如长假期后復课、学校成绩发布日、公开试成绩发布前后及刚升读中一期间,而社会福利署助理署长(家庭及儿童福利)邹凤梅亦透露,检讨委员会已把相关建议送交政府各局/部门,社署与其他政府部门都接纳所提出的建议,并会继续促进跨界别及跨专业的合作,以保护儿童。

毕竟报告已交予五份,但整体情况未见明显改善,政府也许也可以多加重视报告,协助各相关持份者,实践当中可行的建议,避免令人心痛的事件,一再发生。

您可能有兴趣:

1
证监会梁鳯仪指「无法可执」推诿责任 应向财库局求援完善法例 非坐以待毙

2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接连有「诈」 证监会执法被动 投资者教育失败

3
跨部门演习添市民参与 有助增加公众居安思危

4
人手短缺应多元方案解决 科技与输入外劳相辅相成

5
要求警方打击白牌车不切实际 运输局应顺应时势 尽快纳入规管

6
医护须细阅各细节 环环相扣人命攸关

7
不法之徒行骗手法层出不穷 市民须主动增防骗「免疫力」

8
「习拜会」举世瞩目 管控分歧成共同目标

9
以色列杀红了眼 狂轰滥炸难民营

10
处理僭建物须谨慎 勿让制度出现虚位

11
学童体能活动量不甚达标 家长应培养恆常运动文化

12
西方饮食文化不利健康 紧记多蔬菜少红肉原则

13
播下「防恐」种子 构建安全社区 走火警演练 可渗入反恐教育元素

14
李家超撸起袖子加油幹 果断处理「老大难」问题

15
承建商安全意识须提高 除牌彰显事故严重后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