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學童面對不少壓力,社會高度關注學童自殺問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說,每一個生命都很重要,當局推出應急機制,希望能夠即時幫助有需要的學生。蔡若蓮還首度談及兒子潘匡仁七年前墮樓身亡,她說,心中的缺口仍然很大,即使很熱鬧也會覺得孤獨,但感恩母子曾經有20多年很愉快的經歷,希望跟兒子說「你放心,媽媽現時很好」。
蔡若蓮稱:「永遠失去一個你很愛的人,心中那種很大缺口的感覺很強,即使很熱鬧,你都會感覺很孤獨。我想首要是不要逃避,要找方法。我其實看了很多書,用其他人生命能量去支持自己,加大自己內心力量,當然信仰亦給我很大力量。你放心,媽媽現時很好。」
調查揭中學生幸福感水平一般
另外,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以問卷訪問了超過1,600名中學生,最多受訪學生不滿的生活範疇是學業,其次是外貌體型及文憑試。超過一半受訪學生經常會狠批及責備自己。團體稱,學生愈常自我批評,愈容易受情緒困擾,連帶幸福感亦會愈低。
團體建議學生可透過訂立可行目標及有效的行動計劃,著重成長而非結果,將有助減少自我批評及情緒困擾,又認為青少年求助意欲低,當局用作識別高自殺風險學生的「三層應急機制」應該恆常化。
團體又指出,社會復常後中學生的缺課問題持續,過去一個年度共收到300宗求助個案,當中20%有社交困難或缺課習慣,普遍因為學習困難或與老師、同學的相處問題,建議學校在處理長期缺課的個案時,可因應學生的情況制定合適策略,例如容許學生有自修的時間,或安排老師單獨指導課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