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1月 29日
星期三
   | 气 温 : 23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极端酷热天气悄然来袭 市民警惕意识有待提升
发佈日期 : 2023-05-31


有说「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栊」,然而极端酷热天气昨日已经悄然来袭,元朗公园、上水等地区录得超过摄氏37度的高温,屯门、沙田、九龙城亦超过36度,天文度首康发出「极端酷热」特别天气提示,而劳工处亦曾发出黄色工作暑热警告,持续长达三小时。随着气候暖化,极端天气更常出现,酷热便是其一,社会的理解与应对也必须与时并进。酷热天气影响健康不容忽视,人们一旦发生热衰竭,头晕、气促及神志不清等,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市民面对极端酷热应更加留神,警惕这种天气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夏天自然温度上升,这是一般人的认知,但也许正是如此的习以为然,而让人们轻视了酷热的危险。天文台上星期五开始加强酷热天气警告服务,如果酷热天气警告生效,以及气温达35度或以上,将透过「我的天文台」流动应用程式,推送「极端酷热」特别天气提示,提醒市民採取防暑措施,并修订酷热天气警告的注意事项,特别提醒较易中暑的人士,包括长者、孕妇、儿童及小童等,在酷热天气下,应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中暑徵兆,确保有充分休息,保持体温正常,避免身体过分受热。

事实上,人在酷热的环境裏体温上升,身体机能便会自动调节来降温,例如增加排汗和唿吸次数,可是当环境温度过高,这些生理调节不能有效控制体温时,便会出现热衰竭甚至中暑等情况。热衰竭的徵状包括头晕、头痛、噁心、气促及神志不清等。当体温升至摄氏41度或以上时,患者更会出现全身痉挛或昏迷等现象,称为中暑。若不及时替患者降温及急救,便会有生命危险。

面对酷热天气,市民其实有多项事项可以留意,包括穿上浅色和通爽的衣物,以减少身体吸热,并方便排汗及散热;带备并补充足够的水,以防脱水;避免喝含咖啡因(例如茶或咖啡)或酒精的饮品,因这些饮品会加速身体水分透过泌尿系统流失;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作长程的登山或远足等活动,因高温、出汗和疲劳都会额外消耗体力;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较后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不应留在停泊的汽车内等。

不过,一般市民未必知悉上述事项,警惕意识确实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全球气温愈来愈高的情况之下。我们认为,每当天气变得炎热会有中暑风险,在酷热或极端酷热的情况下,风险会更高,最重要是增强防暑意识,採取相应预防措施,而如果感到不适,便应尽快求医。

您可能有兴趣:

1
证监会梁鳯仪指「无法可执」推诿责任 应向财库局求援完善法例 非坐以待毙

2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接连有「诈」 证监会执法被动 投资者教育失败

3
跨部门演习添市民参与 有助增加公众居安思危

4
人手短缺应多元方案解决 科技与输入外劳相辅相成

5
要求警方打击白牌车不切实际 运输局应顺应时势 尽快纳入规管

6
医护须细阅各细节 环环相扣人命攸关

7
不法之徒行骗手法层出不穷 市民须主动增防骗「免疫力」

8
「习拜会」举世瞩目 管控分歧成共同目标

9
以色列杀红了眼 狂轰滥炸难民营

10
处理僭建物须谨慎 勿让制度出现虚位

11
学童体能活动量不甚达标 家长应培养恆常运动文化

12
西方饮食文化不利健康 紧记多蔬菜少红肉原则

13
播下「防恐」种子 构建安全社区 走火警演练 可渗入反恐教育元素

14
李家超撸起袖子加油幹 果断处理「老大难」问题

15
承建商安全意识须提高 除牌彰显事故严重后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