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4日
星期三
   | 氣 溫 : 26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治療手法變 過去10年有進展 切除膠質瘤可延壽命
發佈日期 : 2017-04-27

神經膠質瘤是一種毀滅性的腫瘤。

膠質瘤(GBM)困擾病者,過去10年醫學界對這種手術切除的目的有所改變。有大量證據顯示在安全前提下,進行最大程度的切除手術,可改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存活期。因此腦外科醫生已把手術目標,從診斷活檢或有限減壓改為最大安全的切除手術。研究結果認為,過去10年香港在治療GBM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也改善了病人存活期。而積極手術干預及放射化療的組合,可能是改善病患的原因。
本報港聞部報道


神經膠質瘤是從神經上皮或支持細胞所衍生,是一種毀滅性的腫瘤。這些腫瘤是會無法控制地激增和侵略,滲入和毀壞腦部的鄰近區域。然而,這種腫瘤在中央神經系統之外轉移是非常少見的。當GBM長大,腫瘤的部分,經常因過度生長而壞死。相反地,腫瘤的周邊,成長新的血管(Angiogenesis),使能GBM的持續的迅速增長。


使用新科技手術更安全


惡性神經膠質瘤的「蔓延性」和「滲入」正常腦組織的本質,使得手術非常富挑戰性。結合新技術,例如術中顯微鏡應用,顯微手術的切除方式,術中電腦化的影像技術,術中超音波,術中定位,同步核磁共振技術,更加安全地做外科切除手術。


《香港醫學雜誌》最近刊出研究文章,研究員比較這10年期間本地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華籍患者的存活率。他們收集了香港中文大學王連大腦腫瘤中心的數據,時間由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以及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兩段期間的數據。以Kaplan-Meier存活曲線法研究兩段期間病人的總存活期,並評估GBM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切除腫瘤的類型和程度、化療的使用,以及DNA損傷修復基因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的甲基化狀態。


2003至2005年期間共有26宗GBM個案,患者平均年齡52.2歲;2010至2012年則有42宗GBM個案,患者平均年齡55.1歲。兩段期間的患者總存活期分別為7.4個月和12.7個月;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比例相若,分別為69.2%和78.6%。


接受化療存活時間更長


文章補充,2010至2012年接受手術,達到完全切除比例的的患者有35.7%,較2003至2005年的7.7%高。2010至2012年間同時接受放射化療的患者,較無接受放射化療的患者存活時間明顯較長(17.9個月比4.5個月)。存活兩年的患者比例從2003至2005年的11.5%,增至2010至2012年的21.4%。研究員認為積極的手術干預及放射化療的組合,可能是改善病患的原因。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