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樂
1978年10月28日,一個尋常的星期六,「青年文學獎」在英華女書院舉辦文學講座,由周兆祥主講散文和小說。我當時唸中六,早已參與文學獎的活動,當天提早到港大學生會,大概是幫忙帶一些資料和工具到會場去。我跟着第六屆文學獎主席張楚勇,各自提着盛載物資的紙皮箱去乘巴士。巴士沿着羅便臣道緩緩向上爬,阿勇不無感慨地說起,中文的地位危險了,中大正要改變收生制度,今後報考中大,不一定要中文合格了……
後來與阿勇談起,他當然已淡忘了這一幕;但默默地聽他發牢騷的我卻把他的話牢牢記住了。而中大改變收生制度一事,也觸發了以中學教學語言為主題的第二次中文運動。
當年青年文學獎的大學生搞手很照顧我這個中學生。有一位修讀心理學的李愛明,曾帶我「非法」進入港大圖書館找資料,找到1974年放任學校自由選擇教學語言的教育白皮書。
這一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好像是李愛明的介紹,我去港大學生會舊大樓頂樓的禮堂,聽鄭艾倫有關母語教學的演講。鄭艾倫是港大語文研習所的英語導師,卻質疑中學實施英語授課的理由,曾經編寫《英文何價?》一書。據第二次中運另一搞手葉志堅的回憶,她的論述形成了第二次中運的理論基礎。聽完了那次演講,我相當激動,對中學英語授課有更大的質疑,對學校教育的意義有多一點反思,便冒昧寫了一封長信給鄭艾倫。
她很奇怪何以有一個中學生寫信給她,便老遠跑到藍田邨和我見面,還約了我所屬的聖言中學中文學會的幾個同學,見面的地點是早已拆掉的第17座的藍泉冰室。與她同行的,好像還有港大學生會的吳少輝。
據說,港大和中大學生會因此覺得事有可為,仿照學聯中學生組的意念,籌備成立中文運動中學生組。翌年4月1日,在中大科學館(飯煲底)舉辦大型講座,「中運中組」正式成立,並編印免費派發的《中鳴》月刊,我也因此學會了編輯刊物。(《中鳴》報頭的兩個字,是我在大會堂圖書館翻查參考書找到的金文,摹寫而成。看到自己寫的字被印成報頭,十分好玩。)
我關心教育問題,就是這樣開始的。1978年10月28日,剛好是四十年前。
(代郵:《中鳴》創刊號有我寫的幾篇文章,但早已丟失了,遍尋不獲。倘讀者仍藏有該刊創刊號,歡迎與本人聯絡。)
文:葉建源
葉建源,自預科起便想從事教育,結果心想事成,教過中學、教育學院,做過校長。最近從政,成為立法會議員(教育界),仍然回味教書育人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