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通識科全稱通識教育科,當年的特首董建華、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被外界視為大力推動通識科的官員,而通識科在2009年成為了香港新高中的必修科。翻查資料,通識科屬跨學科的學習設計,目的讓學生通過探究各類議題擴闊知識基礎和視野,從而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政府曾經表示,在規劃新學制高中課程時,通識科被定為核心科目,是因為這科能夠在新高中課程擔當一個獨特的角色。它幫助學生連繫不同學科的概念和知識、從多角度來看事物,以及研究未能被某單一學科所涵蓋的議題,例如個人成長和中國文化,改善以前高中課程偏重學科的情況,為高中學生提供的跨學科學習機會。通識科成為核心科目是經過廣泛討論並得到公眾支持後才落實推行的。
為加深對個人、社會、國家、大自然及人類世界的多方面理解,通識科將學習內容歸納為六個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以及能源科技與環境。
事實上,董建華於去年曾經承認,推動通識科失敗,導致年輕人出現了問題。不過,羅范椒芬之後曾公開澄清,當年課程發展議會審慎討論課程單元,本地學者2015年亦曾就通識教育問題深入訪談。她當時指出,自己尊重董建華,但亦要尊重事實,由於每一次社會出現重大事件都歸咎是通識科的錯誤,2015年本地學者趙永佳便曾就通識科做深入訪談,見過幾千名學生,指出很多東西並非「一對一的因果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