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新增確診個案當中,油尖旺區新增23宗個案,其中11宗位於強制檢測區。在佐敦的限制區域,暫時驗出13人確診,即粗略估算染病率約0.17%,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相關個案會納入今日的確診數字,她指周六檢測了約7000人。
張竹君指出,確診人士包括一個3人家庭、一個2人家庭,其餘7宗並非同住;個案分布於吳松街5號、廟街、上海街、新填地街,北海街、炮台街等。對於佐敦受限區域有2,000至3,000名居民在封銷前離開,張竹君承認,離開了的居民無辦法追蹤。她指,只能呼籲相關人士接受檢測,一旦發現不適應盡快求醫。
政府無辦法追蹤已離開居民
「受限區域」陽性比率是0.17%,被問到如何評價張竹君表示,不同時間做的檢測,陽性比率會受疫情爆發時段不同而有分別。她指出,全民檢測屬當時疫情爆發的尾聲,加上屬自願檢測,今次正處於社區爆發,可預計確診個案較多,即是找一定數量的人做檢測,都會有機會找到確診個案。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否認「受限區域」是勞民傷財,又指不排除安排區域內的居民接受第二次強制檢測。陳表示,行動一般來說十分暢順,有51個檢測點進行檢測,惟數字仍在化驗,有結果會再公布;她又指,已處理不少電話個案查詢,有些表示想外出看醫生護士等等,若有醫療或確實個案會全加處理,若有密切接觸者會送去檢測中心。
尼泊爾裔漢檢測「時陰時陽」
此外,早前一名尼泊爾裔漢(編號9741)兩度社區檢測呈陰性,在第二度檢測後入院,第三度檢測結果呈陽性確診,兩次相距僅5小時,食物及衞生局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袁國勇教授及其香港大學團隊進行覆檢及分析。報告顯示,該病人本月13日曾向私家醫生求診,當時已出現病徵但並未有進行檢測,他其後曾於15日及18日分別在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的社區檢測中心及設於廣東道的流動採樣站接受檢測,病人18日送院。
院方為他抽取鼻咽抽取液及咽喉拭子作檢測,病人CT值33即病毒量偏低,20日亦對血清抗體測試呈陽性反應,顯示其傳播病毒風險較低。早前該病人於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站採集的上呼吸道樣本,經覆檢後顯示有病毒反應,但CT值39病毒量極低,超出一般核酸檢測能準確穩定地驗出陽性反應的水平。
局方引述專家估計,可能由於病人在病發後多天才接受採樣進行檢測,因此進行反覆檢測時,有機會出現時陰時陽的情況,發生這樣的情況在分子生物檢測的領域並非不尋常,與相關化驗程序的檢測準確性無關,強調若本個案的病人在首次就診時進行檢測會較為理想。張竹君表示,檢測結果取決於抽取樣本的時間及地點,在不同時間抽取的樣本,都有機會出現「時陰時陽」的情況。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