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假期時也與孩子到遊樂場遊玩,共享親子情。不過,原來並非每個地區都有充足的遊樂設施給兒童遊玩,且設施分布得不平均,部分地區更沒有設置滑梯,孩子要嘗「滑梯樂」便不得不跨區。而遊樂場的分布亦如是,其中北區便有多達80個遊樂場,其餘各區則只約10多至40多個遊樂場不等。
本報港聞部報道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昨就遊樂場的規劃和設施種類及安全標準質詢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回應指出,現時康樂署轄下有634個遊樂場,而這些遊樂場大多以設置滑梯、鞦韆架及攀爬架為主。不過,根據設施分布,原來不是每個地區的遊樂場都有上述三項設施。以最基本的滑梯為例,觀塘、葵青、屯門及離島區內雖然都有20至30個遊樂場不等,但這幾區都是連一個滑梯都沒有。而灣仔、黃大仙、大埔及元朗區,每區則只設有一個滑梯,看來孩子想玩滑梯就必須要等一段時間排隊。
北區遊樂場數量「稱冠」
而這些遊樂設施的分布也很不平均,有部分地區沒有滑梯,但在中西區卻有13個滑梯。而鞦韆的分布亦如是,深水埗區內有22個遊樂場,而區內則有29個鞦韆,即平均區內遊樂場都只少有一個鞦韆,但反觀在大埔,區內有49個遊樂場中,卻單單只2個鞦韆。至於攀爬架的分布則相對比均,大部分區有0至2個攀爬架,但觀塘及元朗有9個攀爬架。
至於在各區的遊樂場分布上,北區的遊樂場數目簡直「稱冠」,共有80個,佔整體數目超過12%。然而,其他地區卻只有約10多至40多個遊樂場不等,遊樂場數目僅次於北區的大埔,則只有49個。而黃大仙則是全港最少遊樂場的地區,只有16個。
七成設有共融遊樂設施
另外,被問及會否在遊樂場引入更多具創意和富挑戰的遊樂設施時,劉江華稱康文署與建築署一直緊密合作,參考外國兒童遊樂設施的設計,以優化康文署轄下遊樂場設施。他又稱,全港約七成設有多元化共融遊樂設施,當中以鰂魚涌公園、九龍公園、沙田公園及元朗公園的規模較大。以鰂魚涌公園兒童遊樂場為例,場內多項設施均連接可讓使用輪椅的兒童登上設施的斜道,亦有為殘障兒童而設的鞦韆座椅。而署方近年採納了「共融遊樂環境概念設計比賽」的優勝作品作藍本,以先導計劃形式於屯門公園建設一個全新概念的共融遊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