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肝癌為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有約85萬人確診,當中有一半患者為中國人,而且存活率極低,大約只有10%。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專注於肝癌細胞的分子失調及其相關的分子代謝重整研究工作,近年她更致力研究缺氧及抗氧化環境對癌細胞的影響;她亦因其解構肝癌細胞新陳代謝機制方面的出色研究,而獲得「裘槎前膽科研大獎2017」。
找出干擾肝癌細胞代謝藥物
黃澤蕾表示,她最新的研究發現肝癌細胞依賴五碳糖磷酸途徑製造抗氧化物,並通過調節電子傳遞鏈中的重要蛋白減少自由基堆積,以抵抗氧化壓力。此研究揭示了肝癌細胞,在氧化壓力及缺氧環境中生存的關鍵機制。而其研究成果,先後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黃澤蕾未來將結合其他領域如遺傳學、表觀遺傳學及信號傳導途徑,全面分析肝癌代謝網絡的調控,並透過建立新的體外和體內實驗模型,務求找出可選擇性干擾肝癌細胞代謝的藥物。
而在剖析肝癌的新陳代謝機制中,黃澤蕾的團隊策略和研究方向,首先是在肝癌患者的樣本進行高通量測序,然後在其基因中找出一些相關基因網絡及分子途徑,因這些會控制其代謝網絡;接着再在癌細胞中抽出細胞模型,然後轉至動物模型上進行測試。黃澤蕾指出,這做法是希望可確定每個肝癌患者的代謝網絡都是不一樣,並希望可以在患者身上,找到其代謝特徵,再以準確的藥物去堵截其代謝網絡。
最大滿足來自科研工作
黃澤蕾將獲得500萬元的資助,以作未來五年的研究經費。她表示,自己在2003年從加拿大回流香港,當時正值「沙士」時期,令她有不少體會,「覺得香港人好堅強」,從而亦令她更熱愛科學研究。她表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滿足感亦是來自科學研究工作,因為她自己在進行新實驗和在每天的研究工作中亦有新發現,自己亦更試過連續多個周末都沒有放假,堅持回研究所觀看自己的「成果」。
黃澤蕾亦稱,自己很享受與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全情投入解決臨床及科學上的重要問題;對於未來的展望,她希望可以培養學生和初級研究人員,令他們日後成為科學界的棟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