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從化石準確地推敲恐龍外觀向來都是個難題,因為牠們被保存下來的通常只有骨骼。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文嘉棋博士聯同合作夥伴利用一種嶄新技術,根據已保存軟組織的高清影像,為一種帶羽毛的恐龍重塑了首個詳細的身體輪廓。今次是首次有古生物學家,根據恐龍的骨肉軟組織準確重塑其輪廓外貌。
令看不到的軟組織「發光」
這項具突破性的研究結果,昨日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激光誘導螢光技術(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LSF)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技術,利用高強度激光令在骨頭周圍、肉眼看不到的軟組織「在黑暗中發出熒光」。這技術由合作夥伴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的 Tom Kaye研發,利用紫色激光在黑房中掃描化石。
文博士和研究夥伴檢視了超過200件近鳥龍的標本(一種帶羽毛,類似鳥類的恐龍),挑選出其中保存了特別組織的十幾件,定量重建的結果,顯示了該恐龍身體各部分的輪廓,包括翅膀、腿部、甚至腿部上保存完好的鱗片,為研究鳥類的起源提供了新資訊。
他昨日說:「由於連細微的部分也能夠很好地發光,我們可以觀察微細至皮膚的紋理也看得清楚。」近鳥龍是侏羅紀晚期的動物(約1.6億年前),生活的時期和古生物學家認爲鳥類首次出現的時間十分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