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一直被喻為「死亡之卷」,不少考生在閱讀卷失利,口試卷搶分。現時中文口語卷正在舉行,有考生上載自己考過的口語卷,其中一條題目是「以下哪一個提倡孝道的故事更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戲彩娛親還是滌親溺器」。不少考生均稱難度極高,坦言兩個故事都不懂,表示「拎U無難度」,更有考生更指自己將「滌」(正音:迪)讀為「條」,擔心會失很多分。
本報港聞部報道
不少考生考完口試卷後,都將題目上載到網上分享。不少考生指出,前天下午6時30分的題目是「以下哪一個提倡孝道的故事更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戲彩娛親』還是『滌親溺器』」。「戲彩娛親」及「滌親溺器」都是源自「二十四孝故事」。
考生指抽中這條一定低分
題目一出,不少考生立即譁然,覺得題目太深,不少人都表示:「兩個故事都唔識」,更概嘆「拎U無難度」。網民「Yipfung Chau」更憶述自己的考試過程,他表示:「我講的時候原本想讀『迪』,但是一號讀左『條』,搞到我怯一怯跟了他,最後成組全部讀錯。」未考口試考生卻似乎放下心頭大石,認為幸好不是當日考口試,覺得抽中這條一定低分。
至於昨天的兩條口語題目,其中一是「以下哪一句古訓更能提醒年輕人使用社交網絡的應有態度」,考試給予兩個選擇,一是「見未真,勿輕言」,二是「見人惡,內自省」。另外一條題目則是「以下哪一項更能象徵朋友?試談談你的意見。」選項則有「眼鏡」及「地圖」。
「滌親溺器」典出自黃庭堅
「戲彩娛親」的故事源至春秋時期的老萊子,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他在70歲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有一次他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滌親溺器」故事則來自北宋詩人黃庭堅。他雖然身居政治高位,但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便桶,不會叫工人洗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