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亞太地區是一種季節性流行病。由於目前的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未能為所有引致手足口病的腸病毒發揮保護作用,務必盡快找出合適的檢測工具,以及制定預防及控制手足口病傳播的最佳方法。研究結果顯示手足口病在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內會迅速傳播,爆發的速度尤其快。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可以培訓傳染病控制專家,讓他們即時提供支援。
本報港聞部報道
《香港醫學雜誌》最新刊出的文章,討論此病毒的爆發的特點,並評估其檢測工具和採取的公共衞生措施,對於阻止病症爆發的影響和效用。研究結果將可以為香港制定最有效的對策和預防措施提出建議,使能有效減少和控制此病在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傳播。
延遲通知致爆發增速
通過以下數據庫搜索有關手足口病研究的中英文文獻:MEDLINE、EMBASE、Global Health、WHO Western PacificRegion Index Medicus、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SJD-VIP)。
研究範圍是在1980年至2012年期間,在幼稚園或幼兒中心曾因腸道病毒71引致手足口病的爆發,並在爆發期間或期後進行的研究。研究中的患者均為0至6歲的兒童。共有16項研究均於國內進行。綜合結果顯示手足口病在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內會迅速傳播,爆發期由4至46天不等。
在那些出現聚集性爆發(即在一個院校內有5個或以上的病例),並延遲通知(24小時後)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且較遲實施控制措施的院校內爆發的速度尤其快。受影響的班級數目介乎1至13班,兒童發病率則介乎0.97%至28.18%。
有必要改善主要持分者之間幾方面的溝通工作,包括爆發確認、風險評估和緊密監控。有效的溝通才可以加快並及時通知(24小時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的爆發事件。盡快採取控制措施可有效地減少幼兒設施內手足口病的發生率和持續時間。政府應鼓勵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培訓傳染病控制專家,讓他們作首個聯繫、知識和交流點,在傳染病流行期間促進不同持分者之間交流信息和提供支援。
患病兒童應避免上學
患者應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同時亦可用藥物治療徵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為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結痂。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結痂)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