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樂/ 葉建源】
我的第一份職業,並非教師。當時心中不太願意,後腳剛踏出大學校門,前腳便又踏進校園。於是,不管父親的盼望,也不管自己心裡曾有過當教師的願望,決定跑出校園。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一所小型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很記得,1984年,月薪5,000元。
一年後,轉到一個社會服務機構做社區工作者。機構為保持獨立性,不肯接受政府資助,因此工資也偏低,月薪只有4,300元左右。我應該沒有告訴父親。 當時年輕,也不太計較工資多寡,只想多接觸不同的事和物。這兩份工作真的讓我碰到不少新鮮事,非常過癮。然而當年做「哎吔」社工,自覺學習多,貢獻少,還是應該找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工作。碰巧中學的副校長轉任另一所學校校長,親自打電話來邀請,便很自然地搖身一變,人之患,便成了終身職志。 成為教師,是我預科以來的願望。但最高興的,應該是我父親。我父母來自潮州的農村,和當年的大多數香港人一樣,都窮怕了,都希望子女能過不一樣的生活。他認為我終於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像公務員一樣,待遇好,收入不錯。至於教育是否我的志趣,他應該沒有考慮過。那是1986年,新入職中學教師,還沒受過師訓,月薪六千多。 究竟準確是多少,我已經記不清了。由這一年起,工資每年調整,我從來沒有記住工資到底是多少(除了幾年例外),大概夠吃夠穿,生活無憂,還能儲起一點,也就毋須記住了。對於父親的想法,我終於有了親身的體驗。
當年,香港沒有甚麼「合約教師」、「教學助理」。一執教鞭,即已是編制內的常額教師,得到相應的福利和保障。其實,津貼學校教師的福利及不上官立學校,沒有醫療津貼,更沒有房屋津貼,但已是相當不錯的了。最好的,是公積金制度,雖然沒有退休金,卻可以確保退休有一筆不錯的公積金,讓老師們安享晚年。只可惜我後來離開中學,轉到教院工作,便與優裕的公積金制度絕緣了。 我們這一代老師,受惠於良好的編制和待遇制度,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不少人從草根階層進入中產階層,這本身也是一種社會流動。教師的滿足感更重要是來自教育工作本身,但待遇也是重要的:也因為待遇過得去,吸引了不少人才進入教育行業。
今天,我們當中已有不少人成了決策者、領導層了,但願我們都能推己及人,把自己覺得好的,也盡力提供給下一代的年輕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