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群益會以創意藝術手法服務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有關計劃已經完成,該會昨天公布研究報告。計劃顧問、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指出,藝術不依賴語言、文字,沒有特定的空間、界限,卻能包容無盡的創意和內容,因此創意藝術治療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正是合適不過的介入方法。
本報港聞部報道
小童群益會於2015年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生命萬花筒──藝術.共融│支援SEN學生創意藝術計劃」,以創意藝術手法服務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並進行研究。有關計劃運用了創意藝術治療、過程戲劇、一人一故事劇場、圓圈繪畫及多元家庭支援小組五個具有實證的創意藝術介入,共服務了142名學生、22個家庭及462名社區人士。計劃及研究已於本年9月完成,並於昨天舉行計劃總結暨研究報告發布會。
憤怒情緒控制有正面作用
研究發現,以創意藝術手法作介入對有關學童的憤怒情緒表達與控制及綜合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提升;而對部分學童的憤怒情緒內在控制及人際支援網絡有顯著的正面作用。研究又發現,以創意藝術手法作介入,有助促進這些學童的自我認識及表達,增進他們的人際交往及對外在的世界的理解。透過表達治療架構的研究方法,能有助研究員了解參加者與藝術媒介的互動及資訊流動,從而能選擇更合適及見成效的藝術歷程。
盼計劃呼聚更多專業人士
計劃顧問、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指出,藝術不依賴語言、文字,沒有特定的空間、界限,卻能包容無盡的創意和內容,承託無限的情感和內涵,能夠讓不同年齡及條件的人士作為抒發情緒,表達創意,探究自我,發展潛能,以及作為與人溝通交流的平台。因此,創意藝術治療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正是合適不過的介入方法。
她又表示,希望通過這個計劃的實行及成果展示,能喚起更多本地從事藝術治療有關的專業人士,以開放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為藝術治療專業的實證研究共同努力,讓這種美好的療法,能為更多不同條件的人士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