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關公布搗破一個懷疑製造冰毒工場及儲存中心,檢獲約32公斤的懷疑冰毒,估計市值約1,650萬元,並在行動中先後拘捕一對男女,而海關更表示首次發現毒販用「洗冰」方法,將低質素、有雜質故顏色偏黃的冰毒,用淨化方法去除異味兼將其變為純白色,該些冰毒雖然純度不變,但毒販卻因此可以抬高兩至三成的價錢。不過,這種「洗冰」過程要使用酒精及要加熱,有機會引發火警,對其他居民構成危險。
本報港聞部報道
海關上周五(11日)晚上採取緝毒行動,在新元朗中心搗破該個懷疑冰毒工場及儲存中心,檢獲約32公斤懷疑冰毒以及一批懷疑製毒工具和原料,並在單位內拘捕一名44歲的男子,據了解他當時在單位內正準備淨化冰毒。海關人員跟進調查後,在被捕男子位於水的另一個住宅單位內,再檢獲約60克懷疑冰毒,並拘捕單位內一名35歲女子。
溶解雜質再蒸餾淨化
海關毒品調查課監督李錦榮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海關人員在行動中同時搜出的製毒工具,其實是一般市面很容易買到的量杯、過濾紙、酵母以及梳打粉,還有乙醇等,而這些原料和工具是用來將低質素呈黃色的冰毒溶解雜質,再蒸餾淨化。他強調這是海關首次在本港發現有人進行「洗冰」程序,將質素欠佳有雜質的冰毒「美白」。
海關毒品調查第一組指揮官李嘉明指出,「洗冰」過程是先要用溶液將冰毒內的雜質溶解,再加熱及蒸餾,冰毒經此程序淨化後,還需要風乾,而毒販會使用離心機將多餘的水分與冰毒分開,再用冷氣機作最後風乾程序,,「完成了這個『洗冰』後,帶黃的冰毒就會變成純白,而沒有異味的冰毒」。
易引發火警構成危險
要蒸餾及風乾等程序需時,用上一整天時間才能處理好1公斤的冰毒,而冰毒經淨化後清除了雜質和變白,惟冰毒的純度並沒有增加,相信毒販以低價買入這些質素欠佳的毒品,經「美白」處理後,在市場上抬高兩至三成的價錢,而這些加工原料及工具很容易買到,惟過程中要用上酒精及要加熱,可能會引發火警。李嘉明又相信,今次行動已瓦解一個本地的販賣毒品集團。
至於案中被拘捕的44歲男子,相信是集團主腦,而他警覺性十分高,包括駕車在市內不斷兜圈,觀察是否有執法人員跟蹤,增加海關人員的偵查難度,而海關會起訴該名被捕男子販運及製造危險藥物,今日(星期一)在屯門裁判法院提堂,而被捕的35歲女子則獲准保釋候查。海關警告,根據《危險藥物條例》,販運危險藥物屬嚴重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0萬元及終身監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