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可以在活體內追蹤和降解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對微創或無創診斷和治療疾病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款機械人能同時利用螢光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活體內定位,擁有遙控感應病體環境變化的能力,降解時釋出的化合物能夠選擇性攻擊癌細胞。
為了讓微型機械人能夠在體內發揮功效,研究團隊會先將螺旋藻浸泡於鐵磁性納米顆粒懸浮液中,基於靜電吸附作用,鐵磁性納米顆粒會逐漸沉積在螺旋藻表面,形成鐵磁性外層,在旋轉磁場驅動下,令螺旋藻能夠在血液,胃液和尿液中定向移動。
可控制機械人降解速度
另外,藉着改變浸泡時間來調節鐵磁性納米顆粒的厚度,便能控制機械人在生理溶液中的降解速度,確保它有足夠的時間移動到指定部位進行診斷和治療。研究團隊還成功利用螺旋藻自發螢光和鐵磁性納米顆粒的核磁共振成像性能,對一群在大鼠模型腹腔和胃部內的微型機械人進行精確成像定位和操控。
今次研究由張立教授、博士研究生鄢曉暉,聯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納米醫學Kostas Kostarelos教授進行。張教授昨日表示,研究成果毋疑令可無線遙控操控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發展,邁出重要的一步,將繼續改良和驗證它的降解度、安全性和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