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柴湾新校舍自去年分阶段启用,双塔式及绿化校园设计尤具特色,荣获多个建筑奖项。今年4月,新校舍正式开幕。学院开办的课程多元,切合本地培育人才需要,配备工作室、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对教学以至科研大有助益。
校长曹秀芳表示,校舍提供互动学习环境,力求配合不同专业所需,例如园艺及园境管理、运动生物力学等附设实验室,时装设计附设工作室。校方应用扩增实境、虚拟实境等技术,引进互动大型数码媒体墙,提高教学成效。各科学生均获安排工作实习体验、本地及海外交流机会,最高可达480小时,为进入职场作好准备。
#培育园艺业人才
李靖怡修毕园艺及园境管理课程后投身园艺业,担任助理项目协调员。她表示,课程让她掌握不少有用知识,包括辨别树木种类、运用检测工具等,对目前工作很有帮助。她说:「对僱主来说,他们也期望聘用已有基础知识的人士,我们这类毕业生会更易上手。」
她指出,日常树木护理中,工作人员以目测方式鑑别树木健康,并辅以槌子敲打,检测结构状况,评估倒塌风险,有关技巧在课程中讲授。
#科研助城市规划
除教学外,学系重视科研,助理教授张浩就一直钻研植树法。自2017年起,他广泛收集本港32个公园数据,希望藉植物品种和分布方式改善公园空气质素。根据其研究,在公园与高速公路之间边缘地带,特别是车多人少之处,不妨考虑种植异叶南洋杉、龙柏等树冠较低、形态茂密的树木。分隔带宽度只要达15米,便足以阻隔大部分PM2.5、PM10等污染物。人车皆多的路边、儿童游乐场则适合种植树身、树冠较高的树木,例如常绿臭椿、白兰等,以便空气流通。
至于游人较少人地方,则宜种植密集、小面积及中等高度的常见观赏树木,例如细叶榕、洋紫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