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现时管理超过4,000公里的地下雨水及污水渠道,渠道约有50年寿命,但香港不少旧区的渠道已使用超过30年,故需要定期检查及按需要进行修復,加上污水渠道长期暴露于腐蚀性气体中,地下渠道亦因老化及损耗逐渐出现结构问题。渠道一旦出现损毁,有机会造成地下渠道塌陷,对公众安全、交通及环境带来影响,需要进行预防性修復,以避免事故发生。
该4区过去10年现11次路陷
渠务署工程师陈裕棠在记者会上表示,渠务署将推行工务计划项目,项目名为「九龙、沙田及西贡污水幹渠修復工程」,将塌陷风险较高的污水幹渠进行渠道修復工程,经考虑包括用闭路电视观察渠道状况、过往塌陷纪录、塌陷后果以及渠道位置等,现时决定先维修沙田、西贡、牛池湾及土瓜湾四个地区,总长度约2公里的污水幹渠,工程涉资6亿元。
该四个地区过去10年发生11次路陷,具体维修位置包括牛池湾附近一段龙翔道、土瓜湾一段由土瓜湾道,经贵州街、旭日街、崇安街、庇利街及崇平街,伸延至土瓜湾基本污水处理厂的道路、沙田污水泵房附近一段源禾路;及西贡市及对面海之间西贡海范围海底污水幹渠。他们亦将于今年上半年展开顾问研究,为全港的地下雨水及污水渠道推行系统性的勘察及预防性的修復工程,以减低渠道老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有关工程拨款会适时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
过去渠务署修復渠道时,最原始的做法是开坑式工程,即大面积挖掘路面,直接对渠道进行维修,但开坑式会影响交通和及渠道运作,若部分工程位于主要交通幹道,或难以疏导的渠道,便难以动工。渠务署后来改用无开坑式修復技术,避免对社区造成影响,而且施工期亦较短,其中涉及到「原位固化内衬修復技术」,此技术已经沿用20年之久。
另有「螺旋缠绕修復技术」
渠务署工程师梁灏骏在同一场合解释,「原位固化内衬修復技术」原理就像「通波仔」手术,只需开一个小型造口,将幼细的管道伸入血管,到达目标位置时便吸胀波仔,若血管换成渠道时,该「吸胀的波仔」便会变成新的渠道内壁,以取替原本已经老化、被腐蚀渠道内壁。
实际操作上,先利用无人机械车驶入渠道,检测渠管情况,再清洗渠管,然后将经树脂浸渍的内衬软管导入原有渠管内,以热水或蒸气进行内衬固化,等候其硬化后便完成一条新的渠管内壁,渠道寿命便能重新计算。
在特定的情况下,连「原位固化内衬修復技术」都无法使用,故渠务署现时引入最新的技术「螺旋缠绕修復技术」,即将以钢加固的聚乙烯带状物料送入缠绕机,并进行缠绕工序,所造出来的渠道更为坚固,但由于该技术涉及中央数据系统及物料较为昂贵,故工程费用是「原位固化内衬修復技术」的五倍之多,目前只在去年10月时使用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