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乐】文:叶建源
1980年,进入香港大学,是人生一个新的阶段。
小时候僻居城市边缘的小山头,家校两贫,除课本和漫画之外,不知世间有书。到了大学,一座图书馆楼高六层,放满了中外典籍杂志以至微型胶片,可真是眼界大开。
但图书馆的书终究属于图书馆,不能涂,不能写,而且要还,不够过瘾,总是不及自己拥有的。那年头,政府慷慨,有grant(助学金)有loan(贷款),再向家裏要一点零用钱,生活大体不成问题,于是买书成了一大乐趣。
我中学时已接触青年文学奖和港大文社等组织,进大学后,顺理成章,也加入其中。当时青年文学奖为了向校内同学宣传,举办「文学奖一周」推广活动,由义工黄家能在新落成的大古楼地下大堂绘画了一组极漂亮的大型海报,其后常常展出。后来没有联络,如今他已辗转成了着名的电影美术指导。
展览之外,另一个活动是大型书展,举办的地点就在昔日的学生会大楼地下,也就是现在的港大图书馆的正门一带。那时候,不知是哪裏来的主意,书展的规模要大才吸引,于是我们把一家书店的书搬个半空,用几辆大货车送到钮鲁诗楼,然后以蝼蚁搬运的方法,由一大群同学,徒手地,把一箱箱沉重的图书搬上现在仍然保存的一小段楼梯,再接力交给另一些同学搬到书展现场。计量的方法不是册数,而是箱数,是常见的「新奇士橙箱」,规模是100以上。就这样,这群文艺青年也经常要付出劳力与汗水,为大学生活增添了另一种自我陶醉的浪漫。
也真的很浪漫,试想,通过一整天的劳动,学生会楼下偌大的空地忽地变成了一家规模不小的书店。很多张长枱围陇成一座不小的四方城池,书在桌上,工作人员在城内,买书的同学则围在城外。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我们在当眼处把书堆成山,并纵横交错地拉起横额,再在推荐的书上放置用书签写成的推介文字。这种把空地变成大型书城的本领,在港大的歷史上,大概是空前绝后的。
白天,也真的有不少爱书的同学来围着买书,挤个水洩不通。晚上,书太多,无法撤走,我们唯有轮流当值,与偶然路过的同学在清风与蛙鸣之中(学生会大楼与图书馆大楼之间有两个大水池,夏天常有蛙鸣),谈文说艺,畅论人生,直至东方既白。
这种规模的书展办了几年,每次的营业额高达万元,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绩,也为青年文学奖筹措了不少经费。而这万元的营业额之中,少不免有数百元是由我贡献的。每次书展结束之后,我自己捧走的书,也放满一整个橙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