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4日
星期三
   | 氣 溫 : 27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中共頻向香港私企施壓 挑釁港人情緒 修例風波難息
發佈日期 : 2019-08-24


反修例引發的示威浪潮持續,特首林鄭月娥未有承擔解決社會危機的責任,由內地官方出手向本港企業施壓。英資太古為大股東的本地航空公司國泰航空,因有員工支持及參與反修例示威,遭中國民航局發出「重大航空安全風險警示」,要其停止該些參與及支持遊行示威的機組人員執行前赴內地航班的職務,更要國泰提交機組人員名單,結果國泰有地勤及機師被解僱,行政總裁何杲及商務及顧客總裁盧家培更受壓辭職;港龍航空空勤人員協會主席施安娜亦遭辭退,成為最新的犧牲品。另外,《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則向港鐵公司開炮,指其縱容在西鐵元朗站破壞的示威者。內地官方機構威迫本港企業造白色恐怖,打壓員工言論及集會自由。這種霸凌行為令人側目,只會令更多港人對內地有離心,也讓國際社會再次看清中共專制的咀臉。


本港回歸只有22年,不但「一國兩制」已變形走樣,內地更明目張膽地「河水犯井水」,威迫本港企業就範。國泰航空大股東雖是英資太古,但中國國際航空亦持有國泰約三成股權,加上內地是國泰航空的重大巿場,就算並非飛往內地航點,不少航線也要經內地的空域,若然中國民航局以航空安全風險為由,禁止國泰的航機進入內地空域,則國泰會面對難以承受的打擊,不得不被迫「跪低」。


國泰面對禁飛威脅,除之前兩名被指洩露警隊到內地參加足球賽,呼籲市民「接機」的地勤遭解僱外,另兩名機師其後亦被「炒魷」,其中廖姓機師因參與上環示威行動被控以暴動罪,另一名二副機長則涉嫌拍攝駕駛艙熒幕並上傳網上,熒幕顯示航班將回港,以證實警方清場消息不確,令原本離開的示威者返回機場集會。此外,國泰行政總裁何杲和商務及顧客總裁盧家培也要承擔責任辭職,而任職國泰航空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表示為免國泰承受壓力,亦辭去職務。


內地對本港航空公司施壓的做法,令不少巿民憤慨。當中被控以暴動罪的廖姓機師,案件有待審理,其在法庭有裁決前不能被當作有罪,然而中國民航局施壓下,國泰航空被迫「未審先判」將其解僱,這對一眾港人來說實在難以接受。


《基本法》保障港人有言論集會等自由,國泰員工若在休班時完全有權參與遊行集會,倘若其有暴力行為而被拘控,自要面對法庭審理,但中國民航局卻以這些國泰機組人員存在安全風險為由,不准他們執行前赴內地的職務,此外更要求國泰交出飛內地機組人員名單予其審核,這完全是利用其可作出禁飛的權力,迫使國泰這個在全球僱用近3.3萬人的大僱主製造白色恐怖,企圖令國泰員工不敢表態支持甚或參與反修例活動,否則隨時以言入罪,打破飯碗,而這是赤裸的侵犯香港企業員工的自由與權利。


這隻專制的黑手亦伸向港鐵公司,一批示威者周三晚到西鐵元朗站靜坐,其後演變成警民對峙,示威者拆除站內設施作路障,其後示威者開始撤離,乘坐特別列車離開。《人民日報》則在微博發表評論,指示威在西鐵元朗站瘋狂破壞,批評港鐵公司不僅拖延報警,事後還派專列護送,讓暴徒免費乘車,指其縱容暴力,又指出在香港,像港鐵公司這樣的企業絕非個別,面對暴徒態度曖昧,有的甚至暗中支持,警告該些企業該掂量輕重。港鐵在內地參與建設及營運多條鐵路線,官方媒體向其開炮,相信亦令其承受不少壓力。


事件亦顯示在港經營的大大小小企業,若然業務涉及內地,也會承受這些政治干預,內地可以隨時施壓,甚至要其唯命是從,解僱參與遊行示威的員工,否認便承受業務面臨損失的惡果。不過,內地這種霸凌行為,只會令港人感到自由和權利受到威脅,令更多民眾產生對抗情緒,本港回歸22年,人心不歸的情況只會持續下去。此外,幫國泰轉虧為盈的何杲,對國泰有功,卻因內地壓力而被迫辭職,這不但令在本港經營的外企感到擔心,亦令國際社會再次看到中國霸凌的面目,中國乃是在繼續自毀形象。


 


 

您可能有興趣:

1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2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3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4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5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6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7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8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9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10
法國外長就任後首訪華 反映中法深化交流合作

11
數碼港5大缺失釀資料外洩 外界感詫異的確無可厚非

12
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 如有懷疑尋求專業協助

13
壓力爆煲 不分貧富 留港長者精神健康惡化不容忽視

14
老鼠突然殺出嚇煞市民 無鼠百分比難量化恐懼

15
雙節長假料迎出境高峰 港人外遊勝在物有所值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