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昨天公布,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今年4月至6月的6.2%,下跌至今年5月至7月的6.1%,微跌0.1個百分點。本港失業率「轉升為跌」,政府撲出來邀功指是「保就業」計劃見功,但其實只是數字遊戲,因失業人口卻是反升至24.25萬人,可見政府花近439億元推行第一期「保就業」計劃,根本無阻失業人數上升。該項計劃漏洞多多,僱主為領取該筆津貼,會暫緩解僱人手或指令員工現放「無薪假」等。政府的津貼對於企業而言僅杯水車薪,補貼了人工,還有租金及各類經營帳,中小企的流動資金已不足,但積金局如「吸血鬼」般追交供款,全不體恤民情。
根據政府統計處昨日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0年4月至6月的6.2%,下跌至2020年5月至7月的6.1%。總就業人數由2020年4月至6月的362.04萬人,上升至2020年5月至7月的363.7萬人,而失業人數(不經季節性調整)由2020年4月至6月的24.07萬人,上升至2020年5月至7月的24.25萬人,增加約1,8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勞工市場在2020年5月至7月仍然嚴峻,但較4月至6月有所改善,這是因為本地疫情在5、6月間大致受控。『保就業』計劃的開展亦提供支援作用。在2020年5月至7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較4月至6月微跌0.1個百分點至6.1%,終止了連續九個移動三個月期間的升勢。就業不足率亦下跌0.2個百分點至3.5%。同時,總就業人數及勞動人口的按年跌幅分別收窄至5.7%及2.4%。」 按行業分析,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在2020年5月至7月微升至10.8%,為受沙士沉重打擊後的高位,但就業不足率進一步回落。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為14.6%,依然貼近沙士後的高位。建造業的失業率微升至11.3%,為全球金融危機後的高位。與此同時,部分行業的失業情況改善,尤其在資訊及通訊業、專業及商用服務業(不包括清潔及同類活動),以及教育業。
政府認為,「保就業第一期計劃大致達到推出目的,即防止失業情況進一步惡化,避免大規模裁員」,此言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保就業」計劃,對於中小企來說只是儼如「維持植物人的生命」一樣;對大企業來說只是「吊命」。即使企業獲補貼每名僱員工資最多9000港元,但企業仍要支付餘下金額,還要計算強積金供款、長期服務金等款項,故此,長痛不如短痛,寧可再再僱人手,或取巧地要員工放無薪假。我們認為,最實質的援助,是派現金、暫停徵收強積金供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