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要香港獨善其身是不切實際,但這並不代表本港社會沒存在獨有的問題,待疫情過後解決。本港居住環境狹窄,排水系統更是問題叢生,由今次疫情的擅改渠管,再到2003年「沙士」非典型肺炎的淘大花園糞渠與其他污水共用一渠,反映香港的排水系統10多年來沒甚改進,卻是能夠左右疫情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待新冠疫情之後,政府必須認真審視香港樓宇的排水系統,務必整頓渠管設計。
麗晶花園第6座在去年12月爆發新冠疫情,住戶需要撤離到隔離營。在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視察之後,發現麗晶花園單位的地渠及去水位,例如廚所、廁所及浴室的去水位全部接駁到同一污水渠、即糞渠,設計與淘大花園相似,不排除部份情況類近當年的淘大花園,而麗晶花園部份單位有U型隔氣管,部份單位則看不見。
翻查資料,在2003年「沙士」期間,淘大花園爆發多宗個案,當時共有300多人受感染。後來調查報告發現,源頭是一名居於深圳的男子,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感染病毒後,曾到探訪居於E座的胞弟,並因肚瀉使用了單位的廁所,後來其胞弟及弟婦都感染了「沙士」。報告指出,淘大花園每座樓宇都有多條的直立式污水管,以收集所有樓層、同室單位的污水。這些污水管連接廁所、浴室等的地台排水口,而裝置都設有U形聚水器,但當時因乾涸而失效,未能發揮隔氣作用。由於糞便帶有病毒,使病毒經由大廈污水渠散播。
至於如今的新冠疫情,不少唐樓或公屋的喉管,均有改動廁所渠位,接駁不佳,存在傳播病毒風險,結果爆發疫情。
事實上,在「沙士」之後,社會曾討論建議將單管的排水系統改成雙管式,即將糞渠和污水渠分開,減低交叉污染的風險,但最終因成本問題而擱置。我們認為,在新冠疫情過後,政府應當認真整頓本港樓宇渠管的設計,必須設下在一定時間內完全杜絕單管排水系統,同一時間必須訂立有效措施,禁止公屋居民擅自改動喉管走向及設計,方為上策。
至於劏房情況也應當檢視,相關政府部門須嚴厲執法,禁止改動去水渠管,這樣方可在一旦不明病毒重臨之時,更有效地控制疫情的發展。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