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2月 09日
星期六
   | 氣 溫 : 23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漁護署政策矛盾反覆 食物誘殺野豬不人道
發佈日期 : 2021-11-19


香港野豬急速繁殖,的確為社區帶來或多或少的公共衛生問題,並對部分居民構成滋擾,例如一些地區群豬聚集,穿梭馬路,對道路使用者亦引起安全問題。我們認同需要想辦法解決,但漁護署的所謂「人道毀滅」方式,竟然是以食物引誘野豬出來進食時下手,社會普遍對於此「誘殺」方式感到反感。既然署方指野豬擾民,為何署方不是選擇埋伏等待野豬出現才處理問題呢?這點是非常重要,人有惻隱之心,眼巴巴看見一群只是進食的野豬被殺,怎叫人道呢?漁護署的做法,跟「塔利班」展示人質斬首後拿起頭部展示的畫面相差無幾,雙手也是充滿血腥味道。

漁護署2019年首次開展全港野豬數目調查的前期研究,根據初步推算,全港郊野地區約有1,800 至3,300 頭野豬。野豬滋擾問題及投訴最嚴重的黑點分別是南區、中西區、大埔區及西貢區。上周二(9日)一名男輔警於北角遭野豬咬傷,漁護署事隔3天後宣布,會定期捕捉在市區出沒的野豬,其將野豬人道毀滅,周三晚(17日)漁護署更於香港仔深灣道首次採取行動,捕殺7頭野豬。

政府做法引起社會爭議,有意見質疑當局因警員受傷,才出現政策「急轉彎」。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日接受傳媒訪問時否認相關質疑,他指,過往「捕捉及避孕/搬遷計劃」成效不理想,今年野豬傷人數字達十多宗,政府近半年都對這些數字有擔心,為社會大眾安全覺得需要加強,其實新措施都醞釀一段時間。黃錦星解釋,近三年受傷人士涵蓋老、中、青,不同年紀都有人受傷害,而且野豬有帶病菌風險,包括有人畜共通疾病,太接近市區或者會傳播疾病,影響到市民大眾的安全。

雖然黃錦星及行會成員陳智思所持的理據說得陣陣有詞,但最無法獲得民心支持政策,是因為政策反覆。

翻查資料,環境局及漁護署在今年6月曾向立法會交代野豬管理計劃情況,文件中指出一些慣常於繁忙市區或公眾地方出沒,特別是被搬遷至偏遠郊野後仍經常重返市區的野豬,由於已習慣在人群中活動及覓食,該些野豬可能會對市民及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構成潛在風險。該署當時指正進行評估,研究是否有需要修訂指引,將野豬納入人道處理的類別。

該署稱,2017年起接受避孕疫苗及絕育手術的野豬數目分別為191頭及158頭。不過文件中表明,透過不同措施已解決或暫時解決約60%的野豬滋擾黑點的問題,由於部分措施,例如避孕疫苗「在中長期階段會逐步顯現其成效」,部門預期野豬的滋擾個案在未來數年逐漸減少。

究竟使用避孕疫苗是有效還是無效呢?究竟為何在今年6月才說可以「預期野豬的滋擾個案在未來數年逐漸減少」及「逐步顯現其成效」,短短數個月,又忽然說成野豬失控呢?這正正是無法服眾,急切殺野豬並無理據。

您可能有興趣:

1
40日有薪侍產假極夢幻 抱留人手與否拭目以待

2
展示國家發展成就重要 妥善處理遷館應同重視

3
國家自主研製飛機挑戰波音等壟斷地位 首訪內地以外城市即選址香港展示實力

4
內地市場更重視真唱 香港藝人靠實力加持

5
中醫遏上呼吸道感染爆發 醫衞局應參照內地作部署

6
明愛醫療事故結果反映錯漏 細節決定一切必須改善到位

7
公屋升降機居民出入命脈 房屋署須確保安全兼穩定

8
智慧醫院概念逐步實踐 病人受惠科技輔助治療

9
證監會梁鳯儀指「無法可執」推諉責任 應向財庫局求援完善法例 非坐以待斃

10
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接連有「詐」 證監會執法被動 投資者教育失敗

11
跨部門演習添市民參與 有助增加公眾居安思危

12
人手短缺應多元方案解決 科技與輸入外勞相輔相成

13
要求警方打擊白牌車不切實際 運輸局應順應時勢 盡快納入規管

14
醫護須細閱各細節 環環相扣人命攸關

15
不法之徒行騙手法層出不窮 市民須主動增防騙「免疫力」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