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病人組織昨日發表聯署聲明,反對疫苗通行證擴展至指定醫療處所,認為有關政策嚴重影響輪椅使用者和長期病患者使用服務,亦有違醫療安全網政策,是「極具諷刺」。過去一年多,政府以「抗疫」之名,以保障市民健康之說推行疫苗通行證,令不適宜或對疫苗副作用有憂慮的市民生活空間愈收愈窄,如今更隨時令弱勢社群就醫困難,影響之深遠政府或未及考慮,例如精神病人便亟需接受覆診以助病情穩定。儘管病人可憑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取代之,但每次覆診也要進行一次,也是一種負擔,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尊重市民的醫療選擇權利,更要明白並非人人可以負擔私家醫療服務,至少確認可以快測代替,會是折衷方法。
今年3月,有消息傳出政府為推高新冠疫苗的接種率,正考慮擴大疫苗通行證的適用範圍至醫院服務使用者。當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開表明,市民接受緊急的醫療服務是必需及有必要的,因此當局暫無計劃對入院病人推行疫苗通行證。言猶在耳,由下星一(13日)開始,凡到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轄下的指定醫療處所人士,須配合疫苗通行證安排。當然,疫苗通行證並不適用於提供緊急或急切服務的醫療處所,例如急症室、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診所等,而尚未接種疫苗人士,出示到訪前48小時內的陰性核酸檢測結果,亦可取代疫苗通行證,在指定醫療處所接受服務,但訪客不得以到訪前檢測作為替代安排。
政府推行疫苗可說「不遺餘力」,未曾接種滿三劑疫苗的市民,既不能外出飲茶、吃飯以至到戲院看戲,就連使用公共設施如圖書館等,也諸多限制。稍後,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就連求醫的權利也因此而被剝奪,試問經常把照顧市民健康掛在口邊的特區政府官員,又於心何忍。
或許政府官員們有能力到私家醫院求診,未必會明白不少市民尤其是長期病患者,他們需要倚賴公立的醫療服務。根據醫管局2020至21年報資料顯示,每天有接近四萬人次使用專科門診服務、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及專職醫療門診服務,病人組織相信新政策影響人數並不會少。再者,現實上任何人即使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或對疫苗副作用深感憂慮的人,他們要取得一紙醫生簽發的豁免書,尤如登天攬月,幾近不可能。政府要求病人必須使用疫苗通行證,絕對是迫使不願接種疫苗的病人打針。
對於政府的新安排,有醫生也坦言擔心病人因此而未能覆診,得不適當醫治而令病情惡化,例如精神病人便亟需接受覆診以助病情穩定。再者,即使病人願意或已接種疫苗,但不少是需要照顧者陪同到醫院就診,尤其是輪椅使用者或精神不健全人士,新的安排同樣涵蓋這些照顧者,即變相強迫他們必須接種疫苗,又或者要他們放棄陪診;倘若如此,醫療部門又是否準備好代替照顧者提供陪診服務?倘若未能提供陪診服務,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醫治,政府又會否承擔責任?
政府一直強調,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但看近日要求所有顧客必須接種疫苗的餐廳、酒吧紛紛出現感染群組,令人懷疑疫苗防病毒、防傳染的效力。再看接種疫苗後14天內出現的死亡以至出現副作用的數字,縱使專家們聲稱與疫苗並無因果關係,但任何人對疫苗有猶豫並非不合理。更何況,若香港人喜歡中醫中藥或其他方式治療,認為勝於西方的針藥,政府應該尊重市民的醫療選擇權利。
政府強行禁止不想或不能接種疫苗的人不能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娛樂,這些限制雖然是歧視拒絕疫苗的市民,但帶來的不便尚未至於影響市民的生存。然而,政府不斷擴大疫苗通行證的使用範圍,不許這些人到超級市場或街市購買生活所需,再延伸至醫療服務,就似乎是不合情更不合理。以照顧健康之名剝奪市民取得應有服務的權利,絕對是要不得,我們希望政府官員以至議員們有同理心、了解社會民情,對有關限制三思,至少確認可以快測代替,會是折衷方法。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