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最令人心浮氣躁的符號,相信就是會在屏幕中閃轉,猶如鬼魅的圈圈點點,網速緩慢,相見爭如不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考驗耐性,是一種修行。世界各大城市都在爭戴「智慧」的冠冕,香港也早立下鴻圖大計,可是自2007年推出WiFi通服務,至今發展逾10年,卻給衡工量值的審計署揭露殘酷的現實。我們認為,重點不在花費多少去添置設備,又或如何改善目前的規劃,而是在於根本思維的轉變。
原來現今有近四成政府WiFi熱點網速不達標,無法建立WiFi連線的「WiFi.HK」場地所佔的比率,亦由2015年的5%,增至去年的13%,即是在油站內庫存是空的,車開了進來,始會發現原來幫不了手,又要駛出找尋供應點,說得不好聽,就是俗語所說的「裝假狗」,再加上連得到線也是龜速,都是會令到使用的市民心灰意冷的,然後便像對負心人一樣,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忘記,不再奢望在這城市中佔得到這種便宜。
在這多年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累計三次獲得撥款合共逾4億元開展「香港政府WiFi通」服務,只是大家普遍沒得到暢快的經歷,反而是處處圈圈點點。正如政府跟四個服務供應商簽訂特許協議,在全港18區185個人流多的政府場地,如公園、休憩處、海濱長廊、旅遊景點及公共交通交匯處提供WiFi服務,只是截至去年底,185個場地中只有12個、即6%已推出免費WiFi服務。
除了其中一個服務供應商在限期前在七個場地提供有關服務外,其餘三個服務供應商都因商業考慮及技術困難等理由延遲提供WiFi服務。當服務供應商的收入來源是廣大市民購買的流動數據服務時,和他們合作提供免費WiFi服務,其中會遭遇的阻滯,真的不難理解。
要成為以人民為念的智慧城市,重點不在花費多少去添置設備,乃在根本思維的轉變,究竟是將上網連線視作附加的服務,抑或是生活必須品。北歐國家芬蘭早於2008年立法,將接觸到寬頻互聯網定為公民權利,是全球首個就此立法的國家。其後更於2010年,規定以可負擔的價格獲得1Mbps的上網速度為每名國民的基本權利。現今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網速與安全度全球稱冠,在市內任何地方,均可以透過免費WiFi進行視像通訊和觀看高清串流影片。
東歐小國愛沙尼亞亦在這一方面着着領先,提供無所不在、無遠弗屆的免費WiFi服務,任何公共場所免費連接上網是基本設施,甚至在沙灘及森林等地方,也有WiFi供應。現時全球已有超過20個國家將寬頻互聯網定為人權或公民權利,其中包括法國、西班牙以及瑞士等。有學者認為,互聯網已取代傳統電話服務,成為一個地方最重要的通訊設施,就像100年前的電力一樣。
全城免費WiFi除了讓市民生活更便捷,更是發展智能城市的基礎。如果政府未能認真看待互聯網的功能與定位,談甚麼創意科技,也只是在門外閒聊,難以入其堂奧,掌握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