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5日
星期四
   | 氣 溫 : 26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片面強調高新科技 大學研究繼續離地
發佈日期 : 2018-07-15


由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任主席的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進行為期逾一月的諮詢宣告結束。隨着香港愈益重視知識型經濟和科技發展,研究政策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近年本地大學一面倒走向國際化的道路,卻導至研究淪為象牙塔內的空談,無法配合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尤其甚者是,大學已再難容納香港學生進修和參與研究,形成愈少本地生參與,研究愈離地的惡性循環。


長期以來,徐立之向是香港科研創新的主要推動者。作為前港大校長,他更深深感受到大學與社會脫節的弊病。因此在專責小組的中期報告內,他除了建議應大幅增加研究撥款,更強調研究成果的轉移和應用,以及學界與產業的跨部門合作等,以確保研究撥款能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徐立之的建議可說在情理之中;但作為高高在上專業精英,其意見落實在香港的具體情景,卻難免仍與現實存在一定的落差。其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他一味把注意力集中在高新科技,深信這才能配合商界賺錢的需要,並且自然就能令整體社會受惠。事實上,香港產業長期向金融地產傾斜,貧富懸殊問題早已晉身全球前列。大財團在各行各業壟斷情況嚴重,未來就更可依賴科技的優勢,進一步損害一般市民的普遍利益。


要令知識普及和服務廣泛社會群體,科研便首先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從市民的生活環境所需出發,而不是企業的營商環境出發;從普遍面對的社會民生問題入手,而非從「讓一小撮人先富起來」入手。近年大學撥款委員會着手推動「社會效益評估」,便必須先參照多元化的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指標,而絕非將狹義的經濟效益,以偏概全地誤認作社會效益。


其中一個本地八家大學科研的畸形現象,是在一味追求國際頂尖水平之際,卻完全無視本地大學生的培育,忽視這對長遠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重要性。不少大學均致力聘用國際著名專家和學者,卻終日埋首在學術論文的沙堆中;相反面向大學生的教學重責,則交由一些兼職和臨時工代勞。不少本地青年教師甚至需要在多家大學兼職,才勉強能夠賺取足夠生活的費用。試問連教學如此一個基本責任也做不到,八大還奢談甚麼社會效益?


久而久之,大學管理層便可振振有詞地指摘本地大學生無心向學,更不用說讓他畢業後留校進修,參與尖端的科研工作。由此校方遂可進一步招收外地研究生,待他們畢業後,又變成本地講師和教授;相反本地大學生即使希望投身科研,也愈來愈難擠身進入研究院,更遑論未來有機會在大學任教。由此香港的大學和科研,終難免完全由外地人所掌控,研究取向則愈來愈「離地」;至於那些被標籤為「不思進取」的本地年輕人,自然被摒棄於科研殿堂的門外。

您可能有興趣:

1
密閉空間工程高風險 持分者須常保持警惕

2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3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4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5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6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7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8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9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10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11
法國外長就任後首訪華 反映中法深化交流合作

12
數碼港5大缺失釀資料外洩 外界感詫異的確無可厚非

13
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 如有懷疑尋求專業協助

14
壓力爆煲 不分貧富 留港長者精神健康惡化不容忽視

15
老鼠突然殺出嚇煞市民 無鼠百分比難量化恐懼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