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及房屋局昨天發布《長遠房屋策略》2018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5萬個單位,較上一年度公布的供應目標少1萬。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六比四」調整至「七比三」;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1.5萬個單位,而私營房屋供應目標為13.5萬個單位。然而,公眾毋須過於興奮,因只是一場「數字遊戲」,因目前困境是不夠土地建屋,按推算公營房屋仍欠6.7萬個單位的建屋土地,差距較去年推算更擴大約五成多。如何增加建屋土地,才是最實際。
私人樓價高企、公營及資助房屋的輪候時間愈排愈長,已令到港人陷入沮喪,幾近抑鬱成疾。回歸以來,歷屆特首視解決房屋問題為「重中之中」,結果都是毫無寸進,甚至愈來愈差。根據最新統計數字,截至2018年9月底,公屋輪候冊合共有267,700宗申請,包括有150,200宗一般公屋(即家庭)申請,以及約117,5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單身年青人及中年人士)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數字繼續遠離政府「3年上樓」目標,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9年。故此,假若現屆特首林鄭月娥真的能夠徹底解決房屋問題,相信全港市民必對她奉若神明。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天表示,政府考慮各方面因素後,決定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調整至七比三,公營房屋單位供應目標為315,000個;其中22萬個為公屋和「綠置居」單位,95,000個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私樓單位供應目標則為135,000個。
增加公營及資助房屋供應量是多名時任特首的目標,但都是失敗而回。董建華於1998年公布首份房屋長策,推出「八萬五」政策,即每年供應5萬個公營單位、3.5萬個私營單位,但政策推出後不久,碰巧爆發亞洲金融風暴, 樓價大跌,「八萬五」政策成為眾矢之的,最後無疾而終。到了「房屋專家」梁振英競選特首時,靠打「房屋牌」一度令民望升高,令市民相信他有能力改變,可是原來是空談,梁振英上任後制定長策,訂出新供應公私營房屋「六比四」的目標,希望增加公營房屋佔比,但公營房屋的落成量遜於預期。
來到林鄭月娥這一屆,決定把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調整至「七比三」,這算是回應了公眾的訴求,但如何達致目標呢?或者,我們應該問:能夠達到目標嗎?政府目前覓得的土地估計可興建248,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較去年估算增加逾一萬個,在這樣情況下,怎樣增加興建公營或資助房屋數量呢?今次改變比例,只能夠視政府有決心去協助加快加快中低收入人士住屋需求,但實質上是相信無法達至目標。政府必須交出一套完善的短、中、長期房屋供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