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06月 02日
星期五
   | 氣 溫 : 34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電子報

兒童自殺問題須正視 成人應用耳朵多聆聽
發佈日期 : 2021-11-25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日前發表第五份有關預防兒童死亡事故的報告,檢視2016至2018年發生的259宗兒童死亡個案,當中59宗屬自殺個案,僅次於自然死亡,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部份個案涉及因家長沒收手機,也有兒童相信死後可以重生。我們認為,在成人眼中「芝麻綠豆」的事,也許是兒童的大事,既然出發點不一樣,成人絕不適宜事事否定,反而應多用耳朵聆聽兒童的聲音,才是應當所做的事。至於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的報告相當詳細,並提出多項建議,盼望政府能多加重視,協助實踐當中可行的建議。

報告日前發表,檢討委員會主席鄧麗華在記者會上表示,兒童有權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並在其脆弱年齡得到保護,而任何兒童的死亡都令人心碎,也是家庭和社區的悲劇。她希望檢討委員會的工作,能幫助防止這些可避免的兒童死亡事故。說「教育壓力大」,說「成長感孤獨」,這些都固然變得像是老生常談,但報告仍有值得關注的內容。檢討委員會自殺個案小組召集人鄧振鵬說,在58宗自殺個案之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而佔最多的年齡層為15至17歲。

他表示,超過70%兒童自殺原因為學業壓力,其次為家庭問題,強調「自殺是複雜行為」,上述非直接導致兒童自殺原因。他續稱,有四宗個案涉及沉迷手機或網上遊戲,被家長刪除遊戲或沒收電話等阻止繼續使用,激發其自殺之路。他說,兒童沉迷打機或反映有情緒困擾,試圖逃避壓力,呼籲家長改善親子關係,了解兒童情緒及困擾。

我們認為,在成人眼中「芝麻綠豆」的事,也許是兒童的大事,既然出發點不一樣,成人絕不適宜事事否定,反而應多用耳朵聆聽兒童的聲音,才是應當所做的事。正如鄧振鵬所說,兒童沉迷打機或反映有情緒困擾,試圖逃避壓力,家長應該多聽聽兒童聲音,多關心兒童情緒及困擾。

除此之外,有關預防兒童死亡事故的報告,已到了第五份,專家們在每份報告之中均詳細地交代了大量建議,例如在今份報告,便就自殺個案合共提出了22項建議,分別致予教師、專業人員、父母及學生關於預防兒童和青少年自殺,


當中包括:提醒教師對學生在文字或藝術作品中表達的困難提高警惕;提高教師的警覺性,讓他們意識到作出侵略或破壞行為的兒童可能已出現精神問題,有需要接受治療及尋求專業介入;加強跨專業協作,監察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兒童;加強教導父母如何處理子女沉迷上網和網上遊戲,以及教導學生認真看待同學的自殺徵兆。此外,學生於一些關鍵時期需要特別關注,例如長假期後復課、學校成績發布日、公開試成績發布前後及剛升讀中一期間,而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家庭及兒童福利)鄒鳳梅亦透露,檢討委員會已把相關建議送交政府各局/部門,社署與其他政府部門都接納所提出的建議,並會繼續促進跨界別及跨專業的合作,以保護兒童。

畢竟報告已交予五份,但整體情況未見明顯改善,政府也許也可以多加重視報告,協助各相關持份者,實踐當中可行的建議,避免令人心痛的事件,一再發生。

您可能有興趣:

1
准未畢業大學生投考 作用有限 政府須改變職場文化 挽留人才

2
立法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方向可取 政府給予培訓等配套措施更重要

3
極端酷熱天氣悄然來襲 市民警惕意識有待提升

4
日出康城拆走主力牆 港鐵 屋宇署處理溫吞

5
落實與內地器官移植法律框架可達雙贏 社會應明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道理

6
債務上限危機帶來短暫震盪 美國經濟衰退才屬真實風險

7
長洲飄色政治選材激減 市民發洩不滿渠道漸少

8
6中學生策劃炸彈恐襲案 情節嚴重 揭示老師應早辨識激進化傾向學生

9
中美關係舉足輕重惟遇困難 華盛頓須棄打壓心態免窒礙

10
大灣區一站式訪問應即日來回 李家超親身示範一小時生活圈

11
全球衞生議題事關重大 極少數國家勿干擾秩序

12
新冠結束警惕仍須保持 疫情恐有一天重臨全球

13
青年願重回正軌 社會應給予機會

14
炎夏將至蟲鼠勢更趨活躍 衞生工作續加強應對挑戰

15
特首發揮領導角色 落實行政主導 引領立法會擺脫僅監察 質詢職能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