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危便有機,TCFD氣候變化財務披露强調的除了風險之外,也提出相應的機遇,它很系統的歸納成五類:
(一)資源使用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提升如生產、物料、物流配銷、能源使用之效率,以降低營運成本。
(二)能源來源(Energy Source):將燃煤或天然氣、石油等化石能源轉換為低碳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地熱發電、生質能等。
(三)產品和服務(Products and Services):開發低碳產品或服務,採綠色行銷,提升組織形象及商品競爭力。
(四)市場(Markets):新型態市場或商品浮現,組織從中尋求更多商業機會。
(五)韌性(Resilience):組織對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如風險管理與機會掌握。
在香港第一和第二產業所佔的比例極低,第三產業(服務業)中和氣候相關的碳排放大部份都是和建築物有關,筆者便嘗試從中找尋案例,2023年1月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推出了《建築物節能改造指南》(HKGBC Retrofitting Guidebook),推動業界實施改造以提高現有建築的能源效率。香港與建築相關的活動佔總用電量的90%左右,佔總碳排放量的 60%以上。香港現有超過42,000座建築物,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為促進改造的實施,《建築物節能改造指南》涵蓋了10個關鍵主題的50多項改造策略,包括通風、空調(水冷和氣冷)、照明、配電系統、升降機和自動扶梯、智能控制系統、服務器機房/數據中心、停車場和建築物牆身等。
除了更換空調機組令到其使用效率提高之外,更可以利用天台安裝太陽能板及把幕牆玻璃更換成薄膜太陽能光伏板玻璃,盡量利用太陽能源;香港室內溫度過低常常引為咎病,引入IOT和能源管理系統可避免能源浪費;本地企業研發「無土綠牆」(G-Moss)及「微藻吸碳空氣淨化器」(Microalgae Carbon Absorption Air Purifier),藉科技自動化照料植物,具有強大減碳能力,優化室內空氣質素,是一種嶄新產品在市場中尋找機遇。
極端惡劣天氣來襲的頻率在上升中,提高韌性是怎樣適應這個帝態的惡劣環境,沿海的地下停車場受淹的機率很高,安裝防水閘、沙包、警報監察器和水泵都是一些改造設施令到建築物能適應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
不同持份者均可從中找到機遇,業至和物業管理公司希望可以減少在惡劣天氣情況下的潛在損害,保護其物業價值;供應商和工程公司提供解决方案;銀行可以為項目作融資;保險公司以量身訂做氣候變化相應產品,機會處處看你能否把握。
Code:https://youtu.be/43CWcyxGvf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