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不少创新技术应用于改善医疗仪器或治疗方法上。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的西方医学自然是最大得益者,令人意外的是科技进步同样有助推动中医教学发展。中医乃中国传统医术,歷史源远流长,一直被认为与西医理念南辕北辙,治疗手法也变化多端。如讲究下针准绳度的针炙治疗,中医师如何在病人身上找出正确穴位十分重要。有工程师忽发奇想,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作教学用途的「针灸铜人」,并以扩增实境技术(AR)将人体逾370个穴位精准呈现在铜人之上,令中医学生更容易掌握施针技术。
对修读中医的学生来说,针灸疗法是必修一课,不过纸上谈兵远不及亲自尝试来得实际。然而针灸铜人成本高昂,很多院校只配置少量道具作教学用途,学生只能以小组形式轮流练习,效率甚微。在2021年初,一众中医及科研专家和香港医学博物馆研发出本港首个以3D打印而成的针灸铜人,有望解决道具不足的问题。该次研究成果不但解决针灸铜人成本高昂的问题,还结合了AR元素,以声音、文字、图片等方式加入对应穴位资料,如穴位与病症的关係,让学生更好掌握穴位,有望提升学习效率。该发明不但成功在香港工程师学会创意奖比赛2021中获得「发明」奖项,更可于本港作公众教育及中医学生训练之用。
更重要的是,该发明成果同样打破了科技与传统中医的界限。人工智能(A.I.)是近年创科研究的焦点所在,甚至正运用在西医诊症上,例如医生可以利用A.I.分析病人的X光片辅助诊症;同样地,A.I.也可以应用在中医的舌诊、面诊,这无疑突破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可惜的是,A.I.在正式应用前需要吸纳很多大数据(Big Data)作分析、学习用途,中医在这方面显然并未成形,因此离落实A.I.应用尚有一段距离。展望未来,足够的医学数据能支持A.I.在中医学上再有突破,打破传统和科技的隔膜,继续推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