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承宇Vincent Chan
香港認可財務策劃師,澳洲管理會計師,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會員及互聯網專業學會會員。
關注創科多年,分享金融,房屋及管理科技等有趣事物。
從美國朱克伯格2021年尾將Facebook改名Meta,又有2018年電影「挑戰者1號」刻劃出人類未來能像電影一樣戴上VR眼鏡,穿上感應手套及衣服踏上專屬儀器便可暢遊網上世界,像自己另一個身份般甚至在內能賺錢兌換成虛擬或真實物品,未來是否會依著這節奏做到如此科幻情景生活?無可否認全球各國或多或少有機構資金投入開發元宇宙相關平台及軟硬件,也屢屢傳出NFT賣出天價,為跨行業合作NFT藝術品多了出路,而並非單獨銷售實物,甚至歌手演唱會可以用NFT加上門票去出售,提高實用價值。
首先有專家質疑元宇宙就像2000年初時的互聯網熱潮-當年域名也被高價炒賣,各公司在網上開店令投資者感覺商機無限,結果盲目炒高的域名及股票於股災後價格暴跌。汰弱留強留下較有實質盈利支持的公司,有足夠收入去應付商業上最基本的各種開銷才可生存,去一步步探討互聯網各種有效使用形式,相較現階段作為投資者去追逐元宇宙概念確像當年的尋寶遊戲。NFT交易平台上也有接火捧炒燶例子,除非願意長期收藏該些NFT藝術品以善價而沽。筆者認為娛樂是較合理的出路,視元宇宙世界為一部連線遊戲機,世界內有各式各樣的遊戲供付費娛樂,NFT則可視作跨遊戲的元宇宙世界工具,如電影內一樣。 然而用家浸沉在元宇宙若想當成一個職業,恐怕只有少數電競選手能有足夠贊助或有持續性變賣道具賺錢,而在真實世界足夠維生的能力。畢竟娛樂有太多方法,線上遊戲也分多種形式,若想全世界去到哪裡都戴VR眼鏡進入元宇宙恐怕有生之年都未可見到,也未必是大眾所願意接受。
標題『元宇宙是危是機?』筆者建議根據未來按個別情況作區分,是以遊戲還是投資甚至投機心態去看待元宇宙項目。以遊戲來說,那視乎消費金錢打機是否得到滿足感;以投資及投機者來說,若目標價值隨勢炒上,應小心何時接了火捧卻沒人接貨以致大幅虧損;遊戲及NFT開發者來說則衡量創造內容需時,需注意投入入力物力成本是否將得到合理收入回報。
另一重點是元宇宙跟加密貨幣掛勾看似合理,然而加密貨幣本身亦是未成熟的體系-若以貨幣來看待,古時有金本位制限制發行者需有干若相等黃金,貨幣經多個世紀發展到現代,金融系統注重Know Your Client(KYC)及Anti-money Laundering(AML),加密貨幣是否能做到配合?元宇宙若未來堅持以加密貨幣掛勾,其方向也需要與KYC及AML掛勾以獲得國際普遍支持使用,須提防加密貨幣大崩盤之日,也近元宇宙熱潮暫緩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