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4日
星期三
   | 氣 溫 : 25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亂扣恐怖主義苖頭帽子 中共為強力鎮壓香港埋伏線
發佈日期 : 2019-08-14


特首林鄭月娥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風波,因其未肯回應民間訴求而愈演愈烈,民憤難以平息,而北京當局只懂恫嚇港人,繼多番播放內地解放軍及武警進行防暴演練的影片,以暗示有機會出動解放軍平亂等訊息外,國務院港澳辦周一再舉行記者會,加重語氣指摘與警方衝突的示威者「喪心病狂」,更將這場抗爭行動打成具「恐怖主義苗頭」,目的是誇大本港示威行動的危害性,一方面希望嚇退一些參與示威的人士及支持示威的巿民,另一方面未來若要升級鎮壓行動,則可以出師有名,因此就算本港的示威行動並不符合恐怖主義定義,但也要上綱上線,指鹿為馬。


今次港澳辦已是三個星期以來第三次舉行記者會,但與對上兩次不同,今次不設答問環節,即只是表達立場,而港澳辦發言人楊光今次對示威者的譴責用語更加強硬,表示示威者向警察投擲汽油彈,導致有警員燒傷,並形容這是「喪心病狂、不計後果的嚴重犯罪行為」,而最重要的訊息,是其除指激進示威者構成嚴重暴力犯罪外,更形容事件「開始出現恐怖主義的苗頭」。指出香港已走到重要關頭,呼港人堅定地站出來「止暴制亂、恢復秩序」。


這是港澳辦首次將本港的示威抗爭行動,與「恐怖主義」這個嚇人字眼扯上關係,將這場有多達200萬人遊行表達反修訂訴求的民間運動,扣上一頂特大的帽子,將大批上街遊行的巿民,等同「核心極端暴力示威者」,全部變成了恐怖分子。港澳辦以為這樣便可以嚇怕一些本擬參與遊行集會的港人,令上街人數減少。此外,不少巿民也支持示威者的抗爭行動,港澳辦以「開恐怖主義苗頭」形容事件,亦是意圖令支持者有所顧忌。此外,這個說法更可以將本港這兩個月民眾的訴求,引起的動盪責任,全部推在「恐怖分子」身上。


不過,一項行動是否涉及恐怖主義,需要有複雜的定義,聯合國大會1994年12月的決議附件一《消滅國際恐怖主義措施宣言》所下的定義是,為了政治目的而企圖或蓄意在一般公眾、某一群人或某些人中引起恐怖狀態的犯罪行為。


至於香港《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恐怖分子行為」定義為「作出或恐嚇作出行動,而該行動是懷有達致導致針對人的嚴重暴力,導致對財產的嚴重損害,危害作出該行動的人以外的人的生命,對公眾人士或部分公眾人士的健康或安全造成嚴重危險,嚴重干擾或嚴重擾亂電子系統的,嚴重干擾或嚴重擾亂基要服務、設施或系統,而作出這些意圖強迫特區政府或國際組織,或是威嚇公眾人士或部分公眾人士的行動或恐嚇的,目的是為推展政治、宗教或思想上的主張。至於在宣揚、抗議、持異見或工業行動的過程中,作出或恐嚇作出行動,則不包在恐怖主義行為內。


「達伊沙」等恐怖組織就是因宗教及意識形態等問題在西方國家發動恐怖襲擊,令大量平民死傷,但本港的示威者並非因宗教或意識形態不同,亦沒有甚麽政治主張,只是正式提出撤回修例等五項民間訴求,而根據本港有關條例的定義,他們只是因抗議及與政府持異見故作出抗爭行動,條例已表明這不包括在恐怖主義行為內。


外國多名政要也不認同香港示威情況有「恐怖主義苗頭」,其中澳洲總理莫理遜強調不會做這言詞形容香港示威,認為當局應尋求緩和事情,鼓勵特首聆聽市民心聲;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反指北京試圖侵犯香港自治和自由時,港人勇敢面對中國共產黨;指任何暴力鎮壓都完全不可接受,全世界正在關注。


本港示威者這兩個月來的抗爭,未試過無差別攻擊平民,主要進攻的是代表當權者的警署、警總及警員,如果香港的反修例示威也可被港澳辦強稱是「恐怖主義苗頭」,則按照港澳辦標準,則元朗白衣暴徒無差別毆打巿民案件,明顯亦可定性為恐襲,而六七暴動期間,暴徒到處放置土製炸彈造成平民死亡,更可定性作恐怖主義,當時有份參與暴亂的工聯會,則可說是恐怖組織了。


 


 


 


 

您可能有興趣:

1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2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3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4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5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6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7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8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9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10
法國外長就任後首訪華 反映中法深化交流合作

11
數碼港5大缺失釀資料外洩 外界感詫異的確無可厚非

12
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 如有懷疑尋求專業協助

13
壓力爆煲 不分貧富 留港長者精神健康惡化不容忽視

14
老鼠突然殺出嚇煞市民 無鼠百分比難量化恐懼

15
雙節長假料迎出境高峰 港人外遊勝在物有所值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