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到市面选购货品的市民,大概都「感觉」到某些产品的重量好似轻了、件数好似少了,但价格就是不变。消费者委员会昨日公布,在超级市场内多种货品均有出现「缩水式通胀」情况,意即货品价钱不变,份量却减少,即是变相加价,如果以货品的平均每单位建议零售价计算,接近40%的货品变相加价超过10%。换言之,市民的「感觉」是准确的。消委会的发现反映厂商这种变相加价手段绝非「神不知鬼不觉」,同时提醒了消费者一定要货比三家,精明消费。
消委会是根据「网上价格一覧通」的数据,撷取由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在超市网站显示在容量或重量有改动的货品,资料经整理后交予相关厂商核实。
消委会调查了62款不同产品,58件的容量或重量减少,减幅由1.3%至30%不等,当中25件减少10%或以上。减幅最大的是「家乐氏香甜玉米片」,重量由250克减至175克,减幅达30%,而其次为「三花牌10条装热狗肠」,重量由250克变为200克,减幅为20%。至于零食价格升幅最高的是「麦维他Club朱古力夹心橙饼」,重量由原先「八件装176克」减至「七件装154克」,建议零售价却不减反加,由33.5元加至37元,每10克售价升幅约26.2%。
有厂商向消委会解释称,由于成本上升而需要调整货品容量或重量,以维持原有售价;有厂商则指出,货品份量变动是为了统一不同市场的包装,以增加生产效率。
不过,我们认为,厂商的解释都只是解释,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变相加价。作为消费者,不难发现,同一货品在市面上可以有不同版本,重量或容量亦可以有所不同,要清楚哪一款较便宜,有时候真的需要冷静地计算一下才行。为了成为一名更精明的消费者,购物时可以多加留意货品容量或重量,以及货品的包装设计或字眼是否有所改变,特别不时以每单位售价作比较,以较客观准确的方法计算支出。消委会特别提到,如包装设计或形状改变、印有「新配方」或「升级」等字眼,意味着货品的容量或重量出现了变化。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