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一些适应能力稍弱的学生,面对新事物及新环境,稍感应付不了,情绪就受困扰,轻则选择逃避,重则了结生命。歷年九月这个开学月份,学生自杀比率较高,社会人士必须多加留意,特别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的「求援讯息」。现今年轻人的抗逆能力较低,解难能力欠佳。家长宜对症下药,让子女从小参加群体活动,培育他们的团队精神,令他们感受到有「战友」同行,不感孤单。今年,警务处的少年警讯计划(JPC)把参加者资格降至6岁,实为喜讯,小朋友可以在轻松环璄下,透过接触多元化活动,激发潜能,增强自信。
今天是开学日,莘莘学子穿上新校服、学习新知识及结识新朋友,祝愿他们愉悦地度过每一天。然而,从今天起,令在暑假期间可稍稍喘息的家长及老师之神经再度拉紧,压力復现。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及教协昨天分别发表两项调查结果,分别谈及师生情绪,可谓互相唿应。
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进行「中学生抑郁焦虑状况调查」,约7,500名来自21间中学作答问卷,结果发现过51%受访中学生呈抑郁徵状,即每2位中学生就有1人受抑郁困扰;另有25%受访学生出现高焦虑徵状,即已达至临床关注水平,有必要求医。在压力源头方面,调查显示,21.5%受访者认为压力来自文凭试,18.5%指来自学业; 13.5%称来自前途问题。
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抑郁症,但成因各有异同,归纳可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不过有时候亦会成因不明。对青少年而言,值得留意环境及社会因素这后天因素,例如目标不能达成、学业遇到挫折、感情遭受创伤、家庭及人际关係不快等。
学童不快乐,政府有责任。香港的教育制度歷经多次改革,但十多年后,中小学课程的要求不断提升,但对纾缓学生学习压力未有拆墙松绑,操卷背诵文化依然,学生日復日地朝向「考试目标」,当年教改提倡的学生全人发展期望,只是笑话。我们不禁要问: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为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较多,还是制造失败的机会多?当我们把部分学生的能力推高的同时,事实上,会把多少学生置于大队之后呢?学生要付出多少心血,才可以达致制度中的所谓「成功」呢?
在网络下成长的世代,不擅社交,不懂解难,抗逆能力较低。部份生活习惯或人生观无可避免地被网络世界所塑造,最可信的人,可能只是在网络结识的网友。
根据过去一些自杀事例,一些有意寻死的年轻人会在网络及社媒透露心声,社会人士必须对这些讯息多加关注;而网络平台供应商亦有责任,如发现这类讯息,别掉以轻心,必须及时报警,或可救回一命。
预防胜于治疗,提升年轻人抗逆力必须从小做起。根据美国心理学会指出,抗逆力是由多个元素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元素是「支援和关怀」。警方的少年警讯计划,由今年9月起,把加入少讯的合资格年龄由9岁下调至6岁,是一个喜讯。少讯计划不独是培训「未来警察」,而是培育青年领袖,甚或简简单单地希望年轻人从小建立正直的人生观,走正路。活动多元化,有助建立团队精神,在校园外有更多同辈学长同行,纵使面对困难与挫折,也不会感到孤单。 (评开学压力系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