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04月 01日
星期六
   | 氣 溫 : 20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電子報

防疫情更要防止「邏輯染疫」 強檢 圍封檢測效用低兼擾民
發佈日期 : 2022-09-13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天指出,政府容許確診者居家隔離,但同時推行強檢公告,認為「邏輯性講唔通」,應取消強制檢測和圍封強檢,以免加劇市民的抗疫疲勞。我們認同何柏良的建議,認為政府日日強檢,既勞民傷財且作用有限。

政府在2020手初開始進行抗疫,轉眼已接近三年。時間飛快,人生有多少個三年,倘若2020年入學的年輕人或幼兒,畢業之時可能還未曾見過同學的廬山真面目,又或者大部分上學時光都是在網上相見。抗疫何時了?相信是今天不少香港市民心中的問號。

當然,政府官員須以市民健康為重,相關高官又說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而後決定防疫的政策。我們也認同人命攸關,市民健康固然要重視;我們也贊同科學為本,樣樣必須有根有據而後作決定。可是,政府在過去三年的防疫政策,常讓人看到自相矛盾、或未有因應時勢轉變而作出調整,令防疫政策變得邏輯不通,其中強圍封強檢便為一例。

現時香港每天被下令強檢的大廈數目有50甚至70幢,有的市民不幸在過去數月連續被要求強制檢測,煩擾不堪;年輕力壯的還可應付,長者則不同,且為他們加添煩憂。而政府因着強檢派發檢疫物資,耗費不少,令香港庫房進一步縮水。究竟圍封強檢能帶來什麼防疫效果?在現時確診者可以在家居隔離下,再來強檢的意義有多大?繼續查染水要求強檢又有沒有必要?

政府一直表示,透過圍封強檢來截斷傳播鍊,可是當每天在擠擁的港鐵車廂上見到人來人往,便令人覺得截斷傳播鍊之說難站得住腳。若果在疫情爆發初期,大眾對病情不大了解,政府多做一點或做過了頭,還可以接受,但今天疫情下大多數檢測陽性者多為輕症,而且今天大多數人已注射了疫苗,政府與專家們又一直聲稱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又或後來稱可防重症,政府今天為何仍未能調整一些過時又不合理的防疫措施?

都說人命尤關,政府要放鬆防疫,或擔心疫情倒頭來回升,被人詬病。但凡事也有風險存在,一切只在於政府評估風險是否可控。事實上,繼續嚴厲執行沒必要的防疫政策,繼續限制入境檢疫安排,並非全無代價。站在市民角度而言,防疫過多,不單防疫疲勞,還因為不同的社交距離限制影響身心健康。而站在社會整體經濟而言,防疫過頭,更令到香港經濟一落千丈,再遲的話,要追也追不回。

您可能有興趣:

1
許龍一奪亞巡賽分站冠軍 高球普及化踏出第一步

2
法國強推退休改革掀工潮 馬克龍或陷政治麻煩泥沼

3
中國致力勸和促談 美方質疑不切實際

4
天文台新增極端酷熱級別 保障勞工健康須各方配合

5
運輸局建議收費方案 恐難讓三隧分流成真

6
港鐵事故頻生 癥結未解 天文數字罰款 於事無補

7
表達意見何須隱藏身份 倡撤禁蒙面法動機不良

8
環球政經局勢變化甚速 市民投資必須警惕風險

9
迎全面通關機遇盡展所長 西九助中外文化藝術交流

10
旅遊業具重要價值 對外宣傳必須做好

11
中央提到組建中央港澳辦 體現並反映國家對港重視

12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 香港擁有獨特優勢

13
專營巴士車資申加幅驚人 獅子開大口嚇煞普羅市民

14
扎實推進「一國兩制」不是口號 港人有責任在不同領域說好故事

15
禽流感疑美洲肆虐 傳染病警覺須維持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