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在回覆立法會議員有關《財政預算案》的提問時表示,截至今年1月底,各決策局/部門共提供78個流動應用程式讓公眾下載。然而,根據局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部分應用程式的下載量低得可憐,但同時動用了一定程度的公帑用於開發及日常系統維護,例如環境保護署應用程式「EV充電易」便花了48.2萬元開發,但累計下載量只有1.8萬次。我們認為,人人手執一部手機,應用程式的確可以提高訊息傳播度,但大前提是對用家而言必須方便、提供的資訊有用。政府部門開發應用程式之前,應先思考是否有實際作用,否則只是浪費公帑。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在2018年11月修訂了《流動應用程式實務指南》,訂明各局及部門在開發程式前必須充分考慮成本效益、目的及了解目標用戶群組需要,並配合適當的宣傳和推廣,讓對象知悉程式。《實務指南》又訂明應檢討應用情況,要求部門就推出多時但累計下載次數仍少於一萬次的流動應用程式下架,以節省維護這些程式的開支。
不過,指南終歸是指南,對各局及部門的約束力似乎是不足夠。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在回覆立法會議員有關《財政預算案》的提問時表示,截至今年1月底,各決策局/部門共提供78個流動應用程式讓公眾下載。不過,根據局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部分應用程式的下載量甚低。例如屋宇署一個讓市民了解強制驗樓和驗窗流程的手機應用程式「強制驗樓/驗窗錦囊」,花接近30萬元開發,每年維護支出超過32萬元,但去年僅新增了200次下載,累計總下載亦只有2.5萬次。同樣由屋宇署開發的「窗安無事」,累計更僅得6,000次下載。
環境保護署在去年8月推出的「泳灘水質預報」程式,總下載量只得1,900次。消防處花費101萬元開發的應用程式「香港消防處」,在去年3月已經推出,但總下載亦只有7.4萬次。
相反,有部分政府開發應用程式相當受大眾歡迎,例如天文台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總下載量高達1,100萬次,值得留意的是,由於是內部開發,因此不涉及額外的開發開支,亦不涉及額外系統維護支出。至於其他總下載次數高的政府開發應用程式,還包括總下載量達320萬次的「醫健通」;總下載量達270萬次的運輸署「香港出行易」;超過260萬人已經登記的「智方便」,以及香港電台「RTHK隨身版」,總下載量高達254萬次。
這就值得反思,因為上述數字反映並非所有政府開發應用程式都乏人問津。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應用程式對用家而言必須方便、提供的資訊有用。儘管資科辦強調,會要求各部門定期檢討,如果發現下載率未如理想,會要求考慮將程式下架,但我們認為,資科辦其實應該加強把關角色,協助評估相關局及部門在開發應用程式前,該應用程式是否符合市民所需。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