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2016年香港離婚個案有1.7萬宗,離婚率高達34.3%。有輔導機構一年接收約140宗個案,當中衝突個案(涉及打官司或肢體衝突等)的個案佔30%。而輔導服務有助促進家長在離婚後的個人適應,讓其有足夠心力和平靜的心境,去克服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邀請中大社會工作系專業顧問劉玉琼進行一項研究,他們於2015年4月至今年1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服務有效降低服務使用者的憤怒和悲傷,增多了他們的自我價值,間接緩解及降低離異父母的衝突,紓緩了兒童面對父母離異的壓力。當中「輔導服務」有助促進家長在離婚後的個人適應,讓其有足夠心力和平靜的心境去克服共享親職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劉玉琼說:「接受過輔導服務的離異人士,有別於一般結果,他們增加了親職支援程度,可見輔導的重要性。」
多向人傾訴及尋求意見
阿May(化名)於2015年離婚,育有一名10歲的女兒。離婚初期,女兒怪責她的離婚決定,不時鬧脾氣和丟東西。撫養權在前夫一方,雖然擁有探視權但難以與其確定探視日期。她透露一次因工作關係要取消和女兒的約會,結果被前夫大罵一頓,三人之間沒法正常相處。在接受輔導過後,社工教授她「非同住父母」對子女應有的相處,減少嘮叨或指責,現在阿May和女兒和好如初,像好朋友般經常相約逛街。她鼓勵離異父母遇到不如意事時,切勿「收收埋埋」,要找可靠的人,例如朋友或家人傾訴,更向醫生或律師尋求專業意見,又勸勉離異父母雙方放下仇恨,重新生活。
家事調解督導及婚姻輔導員鄭朱雪嫻昨日表示,輔導會一年接收約140宗個案,當中衝突個案(涉及打官司或肢體衝突等)的個案佔30%。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向離異父母提供五個合作建議,例如第一不再作夫婦,也毋須為敵人,為子女福祉,保持和平;第二與前配偶維持健康界線,視對方為合作夥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