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乐】文:叶建源
「维基百科」是这样描述「青文书屋」的:「青文开业于七十年代初,1988年起由罗志华接手经营。2004年,文化人马国明因为中风关係,把他的曙光书店併入青文书店。2006年因为租约问题,青文的门市部暂停营业……」
这段歷史记载有点不明不白。其实青文书屋的开业,应在1981年底。而马国明把曙光迁入青文之初,也应与中风无关。我仍记得,曾经在青文翻看曙光的英文书,当时马老闆非常健壮。
最重要的,是这段记载漏去了青文的草创与前期歷史,而这一段正是我亲歷的。写此短文,作为歷史的补白。
青文书屋的源起,是两所大学学生会在七十年代合作举办的「青年文学奖」,本来是一个大型徵文比赛,但搞手都视之为文化运动甚至社会运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火红的学运随四人帮倒台而逐渐式微之际,青年文学奖却是一枝独秀,在校园内外办书展、讲座、中学巡访、生活营、文艺晚会等,十分热闹,而且不断积累搞手(即所谓「老鬼」)和参加者,每年的大合照,动辙上一二百人之众,在八十年代初的学界可谓难能可贵。
可是青年文学奖毕竟只是学生组织,搞手一旦毕业,便难以附丽,故当时有人发起新的组织,在校外继续推动对文学、文化、社会的关怀。当时的搞手如张楚勇、陈庆源,气魄不小,号召力也很大,首先办的企业,便是位于湾仔庄士敦道、巴路士街交界的阁楼书店青文书屋。当时群策群力,英文名字Evergreen,是伍淑贤的建议;而幼苗的标志,如没记错,则出于黄家能的手笔。初出茅芦的毕业生自忖不谙经营,于是把在旺角经营南山书屋的何月东挖了过来,成了青文的「何老闆」,一个文化之梦就付诸实践了。
当时我在港大读二年级,刚接任第九届青年文学奖主席。没钱做股东,唯有出点力,有空时便到湾仔与「老鬼」们开会,帮忙髹漆之类。当时一屋的青绿色书架,一个临街的圆拱型玻璃窗,算是十分讲究的设计,在阁楼书店之中颇为突出。而对上一层,则是香港青年作家协会所在,创办者陈锦昌、苏翰林、陈昌敏等,也经常来往走动。
「老鬼」们的其他大计最终没有开花结果,书店的经营也不如想像中容易。后来辗转到了罗志华手上,兼营出版,便更加艰苦了,其后的悲剧已是文化界耳熟能详的故事。
然而不管如何,青文确曾是一群一腔热诚的青年共同开创的一个小小的文化之梦,我也曾经髹漆过几笔。
图片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