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03月 31日
星期五
   | 氣 溫 : 20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電子報

新冠大流行或明年結束 焦點漸落於後遺症影響
發佈日期 : 2022-12-19


世界衞生組織日前指出,明年有望把新冠肺炎疫情剔出全球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不再是全球大流行狀態。我們認為,新冠疫情似乎從來勢洶洶漸漸變得穩定,世衞組織存在上述考慮也是正常。不過,全球累計新冠確診個案超過六億宗,實際數字甚至更高,感染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影響,實屬不容忽視。美國有統計顯示,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有機會致命,我們必須指出,有關影響或需要數以十年的觀察,需要各方持續關注。

世衞組織最新公布,全球累計新冠確診宗數超過6.47億宗,死亡人數累計超過663萬。世衞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表示,期望在明年的某一天,能夠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明年1月,是世衞組織把新冠疫情列為全球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三周年,世衞組織的緊急事件委員會屆時會再開會檢視情況。

我們認為,新冠疫情似乎從來勢洶洶漸漸變得穩定,世衞組織存在上述考慮也是正常。不過,全球累計新冠確診個案超過六億宗,實際數字甚至更高,感染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影響,實屬不容忽視。專家目前掌握的資訊仍然遠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臟、肺部和腦部的影響等,新冠病毒實在仍有不少未知之數。

根據世衞組織所言,「長新冠」將成為另一項主要挑戰,估計全球有大約10%至20%曾染疫人士有「長新冠」,相關的負擔會持續增加。另外,美國官方日前第一次發布「長新冠」相關死亡統計,美國疾控中心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長期後遺症有機會致命,估計截至今年6月,有3,544宗死亡個案與「長新冠」有關。疾控中心分析2020年1月疫情以來,至今年6月合共超過102萬宗死亡個案,估計當中有0.3%與「長新冠」相關,當中長者佔多數,超過一半都是75歲或以上人士,65至74歲亦有約21%。個案中白人和男性亦佔較多。

人類根本對新冠病毒認識不深,對「長新冠」更是需要長時間觀察。我們認為,全球各方有必要持續關注並觀察「長新冠」的影響,畢竟今次疫情影響全人類,短時間的衝擊當然巨大,但長遠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您可能有興趣:

1
許龍一奪亞巡賽分站冠軍 高球普及化踏出第一步

2
法國強推退休改革掀工潮 馬克龍或陷政治麻煩泥沼

3
中國致力勸和促談 美方質疑不切實際

4
天文台新增極端酷熱級別 保障勞工健康須各方配合

5
運輸局建議收費方案 恐難讓三隧分流成真

6
港鐵事故頻生 癥結未解 天文數字罰款 於事無補

7
表達意見何須隱藏身份 倡撤禁蒙面法動機不良

8
環球政經局勢變化甚速 市民投資必須警惕風險

9
迎全面通關機遇盡展所長 西九助中外文化藝術交流

10
旅遊業具重要價值 對外宣傳必須做好

11
中央提到組建中央港澳辦 體現並反映國家對港重視

12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 香港擁有獨特優勢

13
專營巴士車資申加幅驚人 獅子開大口嚇煞普羅市民

14
扎實推進「一國兩制」不是口號 港人有責任在不同領域說好故事

15
禽流感疑美洲肆虐 傳染病警覺須維持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