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後,超強颱風「蘇拉」在今年9月再次為香港帶來十號颶風信號,隨後約一星期又因為熱帶氣旋「海葵」的殘餘相關低壓槽帶來特大暴雨,導致本港經歷一場世紀雨災。話音剛落,颱風「小犬」日前又直襲本港,成為24年以來再次於一年之內發出兩次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天文台並在翌日凌晨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短短一年半載難言氣候變得極端,但狂風暴雨卻是擺在眼前,說是未雨綢繆也好,應對危機也好,但本港的城市規劃似乎有必要更具前瞻性。
今次是繼1999年的颱風「瑪姬」與颱風「約克」之後,再次於一年之內發出兩次「九號風球」,也是自1975年颱風「愛茜」以來,再一次於10月份發出「九號風球」。「小犬」為本港帶來狂風暴雨,連同今年9月的「蘇拉」及特大暴雨,這兩個月本港的天氣當屬風雲變色。事實上,天文台指出,極端降水事件變得愈來愈頻繁,以往天文台總部一小時雨量破紀錄的情況是數十年才發生一次,但近數十年卻是屢破紀錄。翻查資料,天文台總部一小時雨量破紀錄的情況,有紀錄以來最初三次分別發生於1886年、1926年、1966年,但之後卻發生在1992年、2006年、2008年、2023年。
至於在過去百多年,香港熱夜(即日最低氣溫攝氏28度或以上)數目和酷熱(日最高氣溫攝氏33度或以上)日數上升,寒冷(日最低氣溫攝氏12度或以下)日數則下降。
以近十年八載來斷言氣候變得極端,當然是有點以偏蓋全,但狂風暴雨卻是擺在眼前,加上本港的排水在近期似乎屢受考驗,本港的城市規劃有必要更具前瞻性。
渠務署在《可持續發展報告2016-17》已經提出「海綿城市」概念,報告指出,海綿城市意即城市像海綿一樣,於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雨天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患的發生。概念主要體現於地下蓄洪計劃、綠化天台及垂直綠化、活化河道、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
不過,世紀雨災以至是風暴來襲,都似乎提醒社會目前的城市規劃未必能承受極端天氣的考驗。「海綿城市」概念可行,但本港整個排水系統似乎仍需提升,蓄洪池也必須增建,否則海綿根本吸收不了大雨,談概念也是徒然。極端天氣不只是暴雨,還有酷熱、嚴寒等情況,只是暴雨、颱風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先認真處理這一範疇,也比較實事求是。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