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6日
星期五
   | 氣 溫 : 28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各界應反思何時撥電999 救援應讓給更有需要市民
發佈日期 : 2018-09-17


超強颱風「山竹」蹂躪香港10小時,在風暴最嚴峻之時,亦是警方999緊急服務中心電話熱線被打爆的時間,短短數小時接獲的電話已是去年平均一日之數,可見市民最信任的求助電話果然是999。昨天有個別市民抱怨撥電良久也無法接通報案熱線,我們認為,社會各界是否應趁這次機會反思:究竟什麼情況下應撥電999呢?如果只是一些輕微損傷或割傷而未有造成即時生命危險,是否可以自行乘車到醫院求醫呢?救援應讓給更有需要市民,例如昨天有一家三口被困鯉魚門之家,屋頂被吹走,三人困於廁所,他們撥電999求救,警察馬上到場,並緊抱小童離開,拯救一家性命,這才是最有需要的緊急救援服務。


今次吹襲本港的「山竹」最高風力一度達每小時250公里,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強颱風,也是世界第4強颱風。在10號風球高懸下,見證其破壞力驚人,令海陸空交通斷絕,多處地區出現海水倒灌,水掩民居,大量樹木倒塌阻塞馬路。然而,由於社會各界準備充足,整體而言,除了個別地區外,未有造成嚴重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不幸中之萬幸。


逾200名市民及救援人員受傷,包括其中4名警務人員。我們留意到有個別市民抱怨撥電999良久,不是沒有人接聽,就是電話不通,質疑警方的通訊系統問題。據本報記者了解,警方「999緊急服務中心」在昨天最繁忙的4至5小時內,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個控制中心合共接獲高達約5,900個來電。根據警方統計,在2017年各總區指揮及控制中心共接聽2,151,445個來電,即平均每日5,894個;換言之,警方昨天在風暴最嚴峻的短短4至5小時內,接聽電話數目已相當於去年1天的工作量。


按照正常邏輯,縱使全部人值勤,電話線全部開通,都根本不可能夠跟平日一樣做到在9秒內接聽每一個999來電的承諾,因為同一時間太多人打入,結果造成電話線路非常繁忙,市民只能耐心等候。此外,同一棵樹塌下或同一個地點水浸,市民在熱心舉報下,又有同時撥電999通知警方,結果造成同一件事因有不同目撃者而導致更多人同時撥電給警方,這就是造成線路擠塞之因。


昨天風暴期間,我們從網上看見有些市民留言抱怨致電999不通而破口大罵,有些網民則予以還撃,反批評不應阻礙有需要的緊急服務,這些包容與理性,實屬難得,亦是社會應該反思何時應致電999。


其中一個案是一名家居荔景清麗苑的姓李幼稚園女教師,她於中午12時45分與丈夫及5歲女兒在家,躺在床玩手機,卻突然身後傳來巨響,接着看見窗口冷氣機「飛入屋」跌在床上,她閃避不及背及腿被撞傷,雙腿被碎片割傷流血。事後致電報警召救護車,但指花了半小時打了21次999才有人接聽。這種情況,我們認為,雖然女事主感到極度痛楚,但身在家中,未有構成「即時生命危險」,能否自行電召的士到醫院求醫呢?又或者直撥消防處救護車調派中心電話2735 3355呢?


昨天差不多時間,警方接報有一家三口被困鯉魚門徑海傍道46D一危險村屋內,觀塘警區特遣隊警長溫家健與隊員立刻趕往現場,當時水深過膝,上址屋頂被吹起,屋內有牆壁倒下,而一家三口被困洗手間內,於是馬上救出一名8歳男童、一名6歳女童及其母親。溫警長在抱走小女孩期間被強風吹倒,右膝蓋跪落不知名物件,制服衭被割破流血,事後才被同袍發現受傷。我們認為,這個案才是造成「即時生命危險」,如果警方把資源用在不緊急的服務上,最終誰受害呢?


事實上,香港市民實在太鍾情於撥電999,發生什麼意外或求助,第一時間就是想起999。舉例來說,平日999報案中心已接獲不少有關噪音及冷氣機滴水這類投訴,本應由相關部門負責,卻總是打給警方。事實上,軍裝警員接報到場,也是建議把個案交給相關部門,能做的不多。從今天起,市民應改變使用999的習慣,而不應不斷埋怨。

您可能有興趣:

1
政府牙科診所服務供不應求 待7小時作初步登記苦了病人

2
密閉空間工程高風險 持分者須常保持警惕

3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4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5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6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7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8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9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10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11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12
法國外長就任後首訪華 反映中法深化交流合作

13
數碼港5大缺失釀資料外洩 外界感詫異的確無可厚非

14
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 如有懷疑尋求專業協助

15
壓力爆煲 不分貧富 留港長者精神健康惡化不容忽視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