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5日
星期四
   | 氣 溫 : 25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世衞關注過勞是好開始 港府須啟動研究 對症下藥
發佈日期 : 2019-06-02


世界衞生組織(WHO)把「過勞」(burn-out)界定為要尋求治療的「職場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雖然未有列作是「疾病」,但合情合理,因涉及範疇既複雜又專業,包括醫生斷症、是否列作「工傷」的僱傭事宜,以及醫療保險索償等,當中牽涉不少法律責任,容易造成爭拗,引發訴訟。故此,我們相信世界各地要把「過勞死」規範成為法律,為上班一族提供保障,必定是漫漫長路,但正正在於其複雜性,港府應盡早研究各類問題,此外,在訂立法例保障僱員前,可透過宣傳推廣正視工時問題,讓僱員開開心心上班、安安全全下班。


世衞上周一(27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72屆世界衞生大會(WHA)期間,一度將「過勞」列為《國際疾病分類》當中的疾病之一,但其後更正指「過勞」界定為要尋求治療的「職場現象」,而非疾病。


世衞早前將過勞定義為「長期工作壓力未得到有效管理而產生的一種綜合症」,症狀為感覺能量消耗或疲憊、心理上對工作保持距離或對工作感到消極和憤怒,以及工作效能感降低。全球不少先進國家及城巿也發生僱員「過勞死」問題。


「過勞死」英文名「Karoshi」源自日語,日本上世紀80年代發現接連有僱員長時間加班工作導致猝死問題,不少死者在30至50歲之間,死因多是急性心肌梗塞和腦溢血,自此「過勞死」漸為世人關注。事實上,以工時長見稱的香港,僱員加班乃普遍現象,不少打工人也有過勞情況,懷疑過勞猝死的個案亦不少,如今年1月身兼多職包括當臨時演員的64歲男子劉何志,被發現在尖沙咀中心對開海濱公園一睡不起,懷疑過勞猝死;去年11月,為照顧內地妻女而日捱兩份工的41歲好爸爸盧正,亦在網吧休息期間疑心臟病發去世。


長時間負荷工作這現象在西方國家也比比皆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傑Jeffrey Pfeffer早前推出的新作《工作致死》(Dying for a Paycheck),指出僱員正在因工作而送命。他在書中指出,研究顯示61%美國員工相信工作壓力是他們生病原因,他並估計每年多達12萬美國人因工作壓力致死,同時因工作壓力導致的員工請假、生病等,也給美國僱主帶來3,000億美元的巨大經濟損失。


不過,本港若將「過勞死」列為職業病,則仍要面對不少困難,這涉及不少配套措施,例如在保險上要有安排配合,而這亦涉及僱主的責任以及賠償問題,但由於如何界定是否「過勞死」仍未有公認定義,因此會出現爭拗,如每日工作多少小時才會導致過勞?另外過勞雖可能促使僱員因心血管病或血腦溢血等疾病死亡,但心臟病和中風等亦會有其他成因,如何證實是過勞致死,這是一個難題,甚至會引起法律訴訟。


「過勞死」涉及的問題複雜,但因此更是及早處理。有議員日前在立法會問及政府會否把「過勞死」列為《僱員補償條例》下的職業病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指出,職安局去年已著手研究僱員在工作地點因心血管病發死亡個案,嘗試分析工作情況和個人因素與死亡的可能存在關係,研究預期三年才完成,屆時會據研究結果再作考慮。議員追問標準工時立法問題,他則回答社會存在分歧,又指「死多少人並非政府考慮因素」,其回答令人感到其態度十分涼薄。


職安局研究僱員猝死問題是好事,但政府要待三年研究完成才再考慮如何處理,不但太被動,更給人只是拖拖拉拉,最後不了了之的感覺。正正由於處理「過勞死」問題複雜,政府因此應兩手準備,縱未有任何數據,也可研究如何界定「過勞死」定義和研究責任問題,雖然這定會再引起僱主反彈,政府更應一早帶動社會討論,並在有任何法例修改前,加強推動類似家庭友善僱傭的計劃。

您可能有興趣:

1
密閉空間工程高風險 持分者須常保持警惕

2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3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4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5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6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7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8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9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10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11
法國外長就任後首訪華 反映中法深化交流合作

12
數碼港5大缺失釀資料外洩 外界感詫異的確無可厚非

13
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 如有懷疑尋求專業協助

14
壓力爆煲 不分貧富 留港長者精神健康惡化不容忽視

15
老鼠突然殺出嚇煞市民 無鼠百分比難量化恐懼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