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媒體上,「門」常常作為一些醜閒事件的詞語後綴,形成許多「xx 門」的詞語組合。在環境保護議題上便出現「氣候門」。
事件發生在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數周,入侵者從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的氣候研究小組之伺服器裡抄走數以千計的電郵副本及電腦檔案,並且透過網際網路分發到世界多個地方儲藏。在伺服器中的電郵從1996年開始的文件發現,數據曾經被人多番修改,目的是要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問題全部歸咎於人類活動,原因是數據並沒有充分證據,惟有靠簒改數據去達到目的。
有機構做過研究,若果要2050年全球達至碳中和,需要100萬億美元作減排節能的相關項目,氣候變化在今天已變成一條產業鏈,有些人負責盤查碳足跡、有些人負責綠色金融、有些人在碳信用去賺錢,人類歷史至今的經濟發展全部是以實體經濟開拓,到了今天GDP可能由虛擬東西或由畫餅去創造,一個虛擬議題帶出新的工種,無中郤可生有。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9年在位時退出聯合國的《巴黎協定》,因為這份協議要求美國在2025年需將温室氣體排放量削減至28%,認為協定為美國勞工、企業及納税人帶來「不公平的經濟重擔」。國家之間談的是利益,歐洲國家在環保議題走得比較前,大量使用潔淨能源對他們有利,美國還未做好部署便脱離協定,俄烏戰爭打亂了歐洲的部署,德國喪失了多年享有的低價能源紅利,高油價令到很多生產不能盈利,也逼使歐盟施展乾坤大挪移,任意搬動龍門,把核子能源納入為歐盟綠色項目目錄(EU Taxonomy)之中,因為核能不在目錄中,銀行不能借錢基金不能投錢,為了減少能源價格的形響,歐盟別無他法。
發達國家的個人碳排放量和收入遠遠高於第三世界,但第三世界國家國民卻要為氣候變化埋單,贊比亞清楚地證明瞭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公正。贊比亞的平均碳足跡非常低,每人每年只有0.36噸,不到英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該國正面臨著環境災難,包括2021年的長期乾旱,導致100多萬人需要糧食援助。
在另一個角度看從工業革命至今,發達國家的碳排放總量佔過半數。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雖然快速上升,但仍然低於歐洲,並遠低於美國。眾所周知,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的温室氣體排放歷史積累來看,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加拿大等13國(G8+5國家)從1850年到2004年間,中國的歷史累積排放貢獻佔這13個國家的10.8%,只有美國的約1/4;中國的人均歷史累積排放貢獻率僅為1%,遠遠低於美國(21.3%)、加拿大(16%)和英國(16.4%)等發達國家,僅僅高於印度(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