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资讯化的时代,恐怖主义的威胁日益加剧,许多国家意识到公众反恐教育的重要性,因能够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在危机中做出正确的反应。虽然香港并非受恐袭的高危地区,但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社会各界应支持政府「跨部门专责组」在中小学课程加入反恐应急知识,以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我们认为,可以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反恐教育计划,例如教授识别危险信号、怎样快速寻找掩护物,以及自行止血等基本护理知识。
在恐袭事件中,成功逃生往往取决于受害者的应急能力、周围环境的特性,以及相关安全教育的普及程度。
以2015年巴黎巴塔克兰剧院恐袭为例,当枪手进行长时间扫射时,超过90人不幸丧生。然而,一些倖存者通过冷静分析情势成功逃生。一名观众在枪声响起后迅速趴下,隐藏在椅子缝隙中,直到警方营救。这说明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并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就是生存的基础。
熟悉周边环境和逃生路线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在2008年印度孟买恐袭中,泰姬玛哈酒店的员工凭藉对建筑结构的熟悉,利用隐秘的员工通道帮助顾客躲避袭击,成功挽救了数十条生命。这事例说明,对周围环境的了解能直接影响逃生效率。
善用掩护和保持低调也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争取时间。2019年新西兰基督城清真寺枪击案中,一些倖存者选择躲藏在门后或桌下,并保持安静,成功避开了枪手的攻击,展现了隐蔽与低调的重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那些成功逃生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应急知识和技巧。这些能力源于个人经验,也可能来自反恐应急教育的培训。随着恐袭威胁的全球化,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反恐应急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学校中推行相关课程和演练活动。
以色列作为一个长期面临恐袭威胁的国家,反恐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从小学开始就教授学生如何应对恐怖袭击。课程内容包括识别可疑物品(如爆炸装置)、在爆炸或枪击中如何伏地保护头部,以及在化学或生物袭击中如何使用防毒面罩。这些课程通常与空袭警报演练相结合,并且重点教授急救技能,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止血和心肺復甦术等重要技巧。
美国作为恐袭和校园枪击事件的高风险地区,其学校普遍推行「避难所计划」(Shelter-in-Place)和「隐蔽与撤离」的应急策略。在这些课程中,学生被教授如何在封闭空间中寻找掩护,模拟枪击事件的应对方法,例如快速锁门、利用家具建立屏障,以及何时撤离和选择最佳逃生路线。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美国学校通常每学期进行2至3次校园安全演练,并聘请警察或反恐专家进行情境模拟教学。
日本虽然恐袭风险相对较低,但其学校将反恐应急教育与地震防灾教育相结合。例如,日本学校教导学生在危险情况下如何避免踩踏事故,以及如何迅速判断逃生方向。这些国家的做法表明,反恐应急教育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能有效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外国的教材形式各异,例如英国偏重互动游戏和线上资源;日本就善用漫画等视觉化教材;以色列则着重实战演练指南。在内容方面,以色列强调自卫技能训练;日本将反恐融入防灾教育;澳洲重视危机辨识和预防。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同样面临潜在的恐袭风险,但在校园反恐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校层面已经开展了一些防火和防灾演练,但针对恐袭的专门课程和模拟演练较为缺乏。
为了让反恐教育在香港落地,「跨部门反恐专责组」可以考虑制定反恐课程大纲,从小学至大学分阶段教授反恐知识。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教授识别危险信号,以及如何快速寻找掩护;在中学阶段可以引入「闪‧避‧求」(Run,Hide,Report),帮助学生掌握更高层次的逃生技巧;而在大学阶段则可以加入急救和互救技能的训练。
此外,应该每年在全港学校举行一次反恐演练,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法,例如爆炸、枪击或化学袭击等,并联合警方和消防部门参与演练,提升学生和教职员的实战经验。同时,社区层面的教育也不容忽视,可以在社区中心或公共场合举行反恐讲座,让家长与市民了解如何协助儿童逃生,并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
科技也可以成为反恐教育的重要工具,例如开发反恐应急教育应用程式,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恐袭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景化训练。
恐袭的威胁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通过系统的反恐应急教育,公众可以显着提升自救能力,从而减少伤亡风险。全球的成功经验表明,冷静应对、熟悉环境以及接受专业教育是成功逃生的关键。「跨部门反恐专责组」推动全港形成「全民反恐」的安全文化,为市民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社会各界应给予支持。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