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香港去年9月降下一場世紀暴雨,黃大仙、柴灣等多區嚴重水浸。香港目前正踏入新一個雨季,渠務署表示,汲取去年經驗,署方強化了緊急事故控制中心,緊急應變隊伍增至160隊,運作基地增至30個,在今年的兩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下發揮作用。署方同時在黃大仙、柴灣超過30個雨水沙井安裝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全天候實時檢查水位情況。他強調,會從準備、預警、應急及復原四方面著手,做到「韌性防洪」。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近年極端天氣愈趨頻繁,會從準備、預警、應急及復原四方面著手,做到「韌性防洪」。莫永昌說,全球的共識是不能杜絕水浸,汲取去年特大降雨的經驗,署方已經檢視及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及緊急應變隊伍的運作,緊急應變隊伍增至160隊,運作基地則增至30個。他說,在本月4及21日的兩次紅雨均發揮作用,效果良好。
上調設計雨量參數 水浸風險更可控
莫永昌說,正全面落實及執行強化應對極端天氣的四大策略,已於今年3月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上調設計雨量參數,足以抵禦未來惡劣天氣,令香港的水浸風險更可控。
他表示,香港的防洪標準媲美內地及外國主要城市,市區排水幹渠系統設計標準是200年的重遇期,即外界一般所講的「200年一遇」。當局一直留意雨量數據及適時更新設計雨量參數,對去年9月特大暴雨的破紀錄每小時降雨量及天文台的雨量數據進行詳細技術分析後,相應上調「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中訂明的設計雨量參數,推算到2050年,在一個「200年一遇」的場景下,設計雨量參數標準已提高,當局會適時再檢討。
莫永昌稱:「我們手冊中已上調的設計雨量參數,足以抵禦未來的惡劣天氣,令香港的水浸風險更為可控,仍然維持200年重遇期,但會適時檢討。」
署方指出,已經在黃大仙及柴灣區內曾發生嚴重水浸的位置,超過30個雨水沙井安裝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24小時實時檢查雨水渠的水位情況。他表示,安裝設施後,今月的兩場紅雨均沒有收到水浸報告,形容效果令人鼓舞。當局計劃今年內在元朗及尖沙咀試行以人工智能系統,實時分析街道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況,及早派遣應變隊伍處理。
渠務署還引入創新科技便利防洪工作,包括使用清淤機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地區水浸情況、試行「防洪智慧系統」等。署方亦已成立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前瞻性策略。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