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騙案萬變不離其宗,儘管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招數都離不開「猜猜我是誰」、或以利誘投資騙財,甚至假冒內地官員行騙等。警方表示,單是假冒官員電話騙案的損失金額便高達7.6億港元,佔電話騙案總損失的97%。單在4月便有23名名內地在港求學的「港漂」中招。
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情報及騙案應變小組高級督察林沛恆表示,今年首季共錄得474宗電話騙案,較上一季度的707宗大幅下跌逾3成、亦較去年同期的597宗下跌逾2成,不過,單以行騙手法而言,仍是都是圍繞「猜猜我是誰」和假冒官員為主。
首季單一最大宗案 失2.65億
林沛恆說,假冒官員的案件數量一般佔電話騙案總數約3成半,但損失金額就較為巨大,就今年首季而言,假冒官員電話騙案雖較去年同期增加3宗,但損失金額就高達7.6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58億元大幅上升。其中今年首季接獲最大宗的假冒官員騙案,涉及一名70歲女子,她於前年3月接獲假冒官員來電,要求轉帳以供調查,證明沒有參與洗黑錢,受害人於2022至去年期間,分多次向騙徒轉帳2.65億元作保證金。
由於受害人未能取回該筆款項,在今年1月報案。警方經調查後,成功攔截約157萬元騙款,並在2月拘捕3名32歲至40歲女子,涉嫌以欺詐手段獲得財產,及處理已知道或相信為代表從可公訴罪行的得益的財產,被捕人現獲保釋侯查。
至於其他的假冒官員騙案,林沛恆表示,今年4月較3月錄得的案件有大幅增長,由38宗增至74宗,當中有23名受害者為內地學生,明顯高於首季平均每月的13宗。在港升學的陳小姐(化名)便是其中一名受害人。
陳小姐憶述被騙經過時說,在上月23日收到自稱入境處職員來電,指她名下登記的電話號碼在內地發布不良廣告,違反香港法律,需將陳同學列入黑名單,並將電話轉接到另一名自稱內地公安,對方指陳同學涉及一宗洗錢案,並出示錄有陳同學個人資料的銀行帳戶、逮捕和凍結資產令,聲稱會將其逮捕歸案。其後有自稱科長者聲稱可助處理案件,但要求先支付一筆巨額保證金。
按指示下載木馬程式被操作戶口
陳同學按騙徒指示,在香港開設一個新帳戶,並要求家人將錢匯入帳戶。期間對方要求陳同學點擊一個由網址下載的木馬程式,並輸入銀行資料及密碼以協助調查。結果騙徒在陳同學不知情下操作帳戶,於4月23日至26日期間四度轉出80萬元。由於銀行發覺可疑,立即通知反詐騙協調中心,並暫停帳戶交易,成功保存剩餘的71萬港元。
林沛恆表示,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曾親身和調動騙案應變小隊接觸受害人,並通過大學聯繫陳同學在內地的父母向女兒解釋,陳同學始知被騙。反詐騙協調中心亦即時向收款銀行發出止付請求,成功攔截20萬港元騙款。
誤將來電提醒的銀行職員作騙徒
陳同學表示,由於騙徒有出示證件,文件亦有其個人資料,因此信以為真,甚至銀行告知情況時,反認為銀行職員才為騙徒,最後要父母來電始知受騙,她呼籲其他港漂,公安不可能以視頻的方式辦案,未見真人切勿相信對方。
林沛恆表示,警方留意到騙徒會利用心理戰術令受害人對他們言聽計從,如稱對學生進行監控,如不聽從,或向他人家人透露,就會有拘捕行動,因「港漂」人在他鄉,故容易令騙徒得手。 |
您可能有興趣:
|